【学习目标】
1、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揣摩语言,体会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逼真的描写,并注意本文层次清晰、有条不紊的特点,以及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3、通过想象,关键抓住口技表演的艺术构思,深入思考,体会文章的精彩片断。
【课前预习】
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
在中华民族灿烂多姿的表演艺术宝库里,就有这样一颗璀璨明珠——口技。它用人的声音模仿大自然及人类生活的万事万物,惟妙惟肖,妙不可言。《口技》记叙了古代一位不知其名的口技表演艺术家的一场精彩的表演。
写作背景:《口技》原为他的《秋声诗》的序言。原意是借口技人的“善画声”(善于绘声绘色地描写生活),说明《秋声诗》也是“善画声”的诗作。细读《口技》,可以看出作者确实善于抓住三个场景,绘声绘色的描写一家四口人在一场火警前后的情景,使我们感到口技表演真正达到了形神兼备的迷人地步。《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 。《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以铺写故事记叙人物为中心。全书20卷,所收多为明末清初访拟传奇故事之作,形式近于搜奇志异,并加评语,实际上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被收入《虞初新志》。
林嗣环,字铁崖,号起八。清代顺治年间的福建晋江人,当时的进士。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生,从小聪颖过人,七岁即能属文。及长赴试,因文章峭奇卓绝,考官疑为他人代笔,故不得售。嗣环遇挫折不气馁,倍加发愤功读。于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中举人,继而于清顺治六年(1649年)已丑科登进士第。授大中大夫,持简随征,便宜行事。后调任广东琼州府先宪兼提督学政。
1、读全文,注音。
少顷(shǎo )犬吠(fèi )呓语(yì)夫叱大儿声(chì)夫齁声起(hōu)
意少舒 (shāo)中间(jiàn)曳(yè)屋许许(hǔ)声 几欲先走(jī)
2.理释下列字词的含义。
①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宴:宴请,用作动词。
②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只。
③当是时:这个时候。
④以为妙绝:以为:认为。绝:极点。
⑤宾客意少舒:稍微,读shǎo。
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⑦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用作动词。
⑧几欲先走:跑。
3、了解全文大意及结构。全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记叙的。也就是按“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来叙事的'。
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介绍口技表演的时间、地点以及表演的道具、演出前的气氛。
第二部分:第2、3、4段,描绘口技表演的精彩场面。
第三部分:第5段,写表演结束,再次强调所用道具的简单。
【合作探究】
1、朗读第1段,找出表演的地点、道具、气氛。思考:
①第一段中写表演的场地在“八尺”屏障中,道具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这些数字的运用有何作用?
说明表演地狭小、道具简单,衬托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②“满坐寂然,无敢哗者”一句说明了什么?
参加宴会者无不是京城的名门望族,大富人家,可表演者一声抚尺,使满坐寂然,无敢哗者”,暗示表演者名声之大,技艺之高无人不晓,无人不服。
2、文章的第2、3、4这三个文段是全文的中心部分,形象而逼真地描述了口技艺人精心摹拟的复杂而多变的声响,读这一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找出口技人表演了哪三个场景?
(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2)第二场景:渐入梦乡。(一家人闹而复静的情景。)
“纵声”“渐拍渐止”,声音由大而小,“微闻”声音更小,是由大及小,微闻余响。
(3)第三场景:火起群乱。(深夜失火、救火的情景。)
2、作者按什么顺序描摹的?描摹了哪些声音?
这一部分,作者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描摹,请同学们划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遥闻……既而……当是时……未几……一时……未几……忽……俄而……忽然
①第一个场景的声音从“深巷犬吠”开始.写到屋中四人的不同声音,由远及近,由小到大;
②第二个场景“夫声起”、“妇梦中咳嗽”说明一家人由醒而睡.声音变小.尤其通过鼠倾盆器之言来衬托屋内的安静,甚是绝妙。
③第三个场景情形急转,由“一人大呼”到“夫大呼”、“妇大呼”、“两儿齐哭”再到百千人“大呼”、“儿哭”、“犬吠”,再到各种风火声、救火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说明声音由少而多、杂,也越来越大.
从三个场面总体来看,声音变化的情形是:小--大--小--大,思路清楚有序,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体现出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3、这三个文段中,除了描写口技艺人的表演外,还描写了其他方面吗?如果有,请一一找出来。
三个文段都描写了听众的情绪变化,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这些描写是侧面烘托,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技艺高超。
4、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
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
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5、小结
以上三个场景,既从正面突出描写了“善”,又从侧面反衬与赞美了艺人之技的“善”。总之,三个场景的描述,都是先描摹表演的情节内容,再写听众的情绪变化,其间插入笔者的简要赞语,这种正面描摹与侧面相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一个显著的特点。
整个口技表演是由简单到复杂,由驰缓而渐趋紧张。三个场景,则犹如三个乐章。既各有不同的“乐”趣,又构成了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文章按表演顺序依次描述,第一个场景描写四口人五声齐发,形成第一个波澜;第二个场景主要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声情潜伏;最后一个场景是整个表演的高峰,情节发展的高潮。
文章写得波澜叠起,变化万端,动人心魄。
6、朗读第5段、理解课文结尾一段的作用。
思考:这一段写到“抚尺一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向已。”似乎与第1段相重复,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与第1段相呼应.更是以侧面反衬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让人恍然醒悟,原来一场出神火化的表演完全出自人的口中,而不是借助于其他繁多的器物。
7、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课文除了直接从正面写表演的过程,还有侧面的衬托,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有何作用?
侧面衬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开头和结尾部分对表演道具的交代,二是在表演过程中观众的神情举止的反应。这样从正面表现,从侧面衬托,生动地表现了口技表演者出神入化般的表演所带来的巨大艺术魅力。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使文章表现手法富于变化,增强了感染力,显得真实可信。
8、揣摩语言,领会主旨。
(1)课文中写犬吠用“遥闻”,写鼠声用“微闻”,有什么好处?
“造闻”表远远地听到之意,营造出小巷幽深、夜黑宁静的氛围,一开始便把人们带入了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微闻”是指声音轻而慢,从侧面突出房间的寂静。这两个词用得恰如其分,符合人们在生活中的听觉感受。
(2)课文写小儿“含乳啼”,大儿“絮絮不止”,好在哪里?
准确传神,让人一下子就在脑海里浮现出这幅画面。
(3)文中用了许多表示时间的词语,这些词语有何作用?
表示突然发生的有“忽”、“忽然”;表示几件事同时发生的有“一时”;表示相继发生的有“既而”;表现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内发生的有“是时”,表示过了很短时间就发生的有“俄而”、“少顷”、“未见”。这些词语运用灵活多变,准确地反映了表演者在不同情况下制造出的声响种类和听觉效果,表现出其技艺之高深。
(4)课文第4段中写起火。救火场面,
【课堂练习】
一、解释下列字词。
善:擅长
厅事:大厅、客厅
施:放置
会:恰逢,正赶上
但:只
闻:听见
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妇抚儿乳 (动词,喂奶)
手有百指(名词,手指)
儿含乳啼 (名词,乳头)
不能指其一端(动词,指出)
宾客意少舒:心情;稍微
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虽人有百手:即使
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奋袖出臂:卷起
两股战战:大腿
译文:京城里有一个善于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摆酒席请客,在客厅的东北角上安放了一个八尺宽的围幕,这位表演口技的艺人坐在围幕中,里面只放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客人们围坐在一起。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9、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10、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口技》课文导学案与答案参考】相关文章:
8.课文《口技》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