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经堂散文

时间:2021-08-31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儒、释、道三种文化往往是互相包容、互为一体的。前童的明经堂,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地体现了这三种文化的民间建筑。

明经堂散文

  明经堂又叫“狮子明堂”,紧挨职思其居宅北面。童氏族人童可莅一家开设“恒裕”酒坊发了财,于清同治年间建造了这所二层四合院。四合院坐北朝南,重檐台门。倒座面阔5间2弄,厢房各5间1弄,正厅面阔3间2弄。整座院子通面宽25.2米,通进深24米,占地面积604平方米。在这所建筑规模并不宏大的普通民宅中,它所运用的建筑装饰语言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文化内涵,形象地凸显了中国大文化背景下的江南民俗文化色彩。

  这种文化的糅合,首先表现在明经堂的台门建筑上。

  走近明经堂,一抬头,最先映入你的眼帘的,就是高挂在重檐台门额枋上那方四明抹头的“明经”匾额。这块立于“道光壬午年桂月谷旦”的门匾,是浙江戴学政奉旨亲笔所题,赠予时任武义县县学训导童佩金(其为童可莅之祖父)的。明经,本指通晓经学,唐朝时列为科举制度中的考试科目之一,与进士科并列,主要考试经义。清代时用作贡生的别称。以“明经”作宅名,既体现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也是宅主人生理想的真实写照。台门两侧的墀头墙上各有一书卷形匾额灰塑,左面堆塑“礼义”二字,右面堆塑“孝悌”二字,均为阳文篆字。礼、义、孝、悌,都是儒家道德准则的内容,将这四字镌于门墙上,明白无误地揭示了宅主的道德诉求。门顶装修为卷棚顶,用轩桁、雀替、门簪,后檐柱装饰有八仙图案。八仙是中国传统的绘画、装饰题材,在宁海的古民居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以八仙为题材的木雕、石雕、砖雕和灰雕作品,八仙人物耳熟能详,八仙故事家喻户晓,而八仙又恰恰是道教传说中的八位神仙,是道家文化的一个载体。在一个台门的建筑上,同时显现了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的特征,但当时宅主既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即便到现在,我们也并没有觉得很突兀,究其原因,恐怕还是中国文化特有的包容性,让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在民间水乳交融、互为贯通,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民俗文化的缘故。

  这种文化的糅合,还表现在明经堂在“天”与“地”的建筑装饰上。

  进入明经堂,天井中央那卵石拼砌而成“狮子滚绣球”图案分外夺人眼目,“狮子明堂”就由此得名。在卵石天井中拼砌装饰性图案,在前童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中很常见,而且图案重复的几乎没有。金钱、双鱼、奔鹿等图案,表现的大多是祈福求吉、喜庆富贵之意,寄托着宅主的一种生活理想和精神追求。狮子,古称狻猊,《尔雅释兽》中这样解释:“狻猊,如虢猫,食虎豹。”它不是中国本土的动物,而是汉顺帝时,由疏勒(古西域)国王进贡而来。但自它进入中国,并成了艺术形象后,狮子并没有被皇帝所垄断,它被作为一种吉祥物,在民间广为流传,并被经常运用在各种装饰和民俗活动中。狮子以凶猛着称,它的形象自然也是表现出勇猛威武之势。但是从各种建筑装饰中的狮子来看,它们的形象却很多样。有凶猛的,也有温顺的,有严肃的,也有顽皮的。凶猛严肃的造型用以辟邪,温顺顽皮的造型则取其“狮”“事”谐音,表现不少吉祥意义的题材:画面中用两只狮子表示“事事如意”,狮子配以长绶带则表示“好事不断”,再加上钱纹则表示“财事不断”狮子同时又是佛教中主管智慧的文殊菩萨的坐骑,所以它还是主文运的瑞兽。因而,这幅“狮子滚绣球”,既有镇宅辟邪之意,又寄托着“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还寓意着祈求文殊菩萨保佑子孙聪明。

  再看“天”。明经堂的脊饰,是一个非常漂亮的砖雕道家太极图,叫做“太极双鱼火焰宝珠”。《周易》说:“阴阳生二极”,太极图就代表着阴阳两极。又因它的形状像两条鱼,俗称双鱼。火焰宝珠同样代表着阴阳。火焰代表五行中的“火”,属阳;宝珠则是水之精华,代表五行中的水,属阴。太极双鱼和火焰宝珠都表示阴阳调和,相生相克,是希望合门和顺、消灾弥难心愿的的表露。

  由此可见,明经堂的天井和脊饰也融合了儒、道、释三种文化内涵。

  明经堂的墙体裙肩为卵石盘筑,东厢北髟Y型墙上,堆塑着“霞蔚云蒸”四字,西厢南髟Y型墙上,则堆塑着“居攸厥奠”四字。“霞蔚云蒸”,比喻明经堂有美丽风光;“居攸厥奠”,是说住在这里很安定。和堆塑在群峰簪笏宅山墙上的“群峰簪笏”、“清流映带”一样,前童人的祖先在建造宅院时,都非常看重选择风水,并喜欢将之昭示在墙头上。

  最能体现儒、道合一的,要数挂在明经堂正厅中堂金柱间的黑地沥金大匾“敦伦凝道”了。明经堂的正厅木雕较为精致。明间金柱之间横架一半圆罩,内嵌立软藤花结2个。中间用书卷形小匾,内书“和气致祥”四字。檐廊穿插枋雕有“梅花藏龙”图案;枋上两边有雕成半圆形的抬梁,俗称“猫鱼梁”,也叫“海马虹梁”;梁枋上还雕有“古道西风”、“福寿绵绵”、“五老观图”、“蟠桃眠鹿”、“苍雁虬松”、“云龙赶珠”、“雀依松鹤”等图案。“敦伦凝道”匾额,就挂在金柱之间。敦,敦厚;伦,人伦,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封建社会以君臣、父子、夫妻、朋友为五伦;凝,凝聚,凝结;道,大道,老子的《道德经》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道”有万物之本原、事物之规律、生活之准则的意思,在这里,它是指人类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及生活原则,即“德”。因此“敦伦凝道”可以解释为:敦厚朴实、遵守伦常,才能最后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敦伦,又可指夫妻之事,这样“敦伦凝道”还可以解释为:即使是夫妻之事这样的家庭琐事,也与大道有关,比喻事无巨细,都要以高标准来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四个字既有儒家的思想,又体现着道家的精神,是儒、道文化合二为一的产物。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明经堂南山墙上的一扇石花窗。明经堂的南墙上的石花窗共有三个。楼窗两扇,半窗形,分别雕行草“福”、“寿”两字。楼下的石花窗是前童所有的石花窗中造型最复杂、也最能体现前童人生活理想的一扇。这扇石花窗雕的是一只花瓶里装着两只蝙蝠、寿星骑鹿和刘海戏蟾。“蝙蝠”象征福气;“寿星骑鹿”象征长寿;“刘海戏蟾”象征财富;而“花瓶”则象征平安。有福、长寿、发财、平安,这是世俗的人们最想实现的世俗的愿望,而在这些愿望中,平安是最重要、也是最终的目的。在一扇小小的石花窗中,竟蕴涵了这许多的象征意义,令人叹为观止。

  “中国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结构的可能和特点,一开始就不是以单一的独立个别建筑物为目标,而是以空间规模巨大、平面铺开、相互联结和配合的群体建筑为特征的。它重视的是各个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李泽厚:《美的历程》,文物出版社1981年版,第62页。)“中国的庭院式建筑,一般大中型组群都不是单一的庭院,而是由若干个庭院,甚至数十个庭院组构而成的。它们形成一路或若干路纵深串联的多进院。这种布局,不仅突出了庭院内向空间的表现力,而且由于院与院的分隔、联结,也大大突出了建筑组群内景的时空构成。”(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7年版,第118页。)

  群峰簪笏宅、职思其居宅、明经堂作为前童明清建筑群的代表,仅仅只是前童庭院式建筑中的一小部分。而前童明清建筑群正是由像群峰簪笏宅、职思其居宅、明经堂这样的40多个院落组构而成。它不仅反映了明清时期宁海高超的建筑水平,更反映了前童的先人们讲究“耕读传家”、重视宗族血亲的人文精神。站在塔山和鹿山上看前童,前童已经显得很苍老,一片黑压压的屋顶下,现代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正以迅猛的态势撞击现代前童人的内心。虽然前童仍有许多热心保护古建筑的童氏后裔,但木结构的前童古民居还是让人放心不下天灾,人祸,但愿她都能躲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