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年少轻狂时,难免犯二,喜欢将刚刚好或者险胜当激情。
高中时代,两小时的数学模拟考,老师提醒交卷时恰好做完最后一道题,惊讶的发现时间控制的高度吻合,欣喜不已,以为那就是激情。回头分数下来往往都不高,没有留时间检查,而真正的高手解题速度足以将试卷做两遍。自认为的刚刚好只能说是刚好做完了,差一点就是差太多。
大学时代,晚上十点多,人都躺在床上了,有人在群里咋呼着要组队出去喝酒,无聊寂寞的夜里总是经不起撩拨,刚开始有一两个人附和,慢慢的躁动在蔓延,七嘴八舌之后,七八个人起来穿好衣服,趁着宿管大爷还没有关门,陆续出去凑上一桌,喝着酒吹着牛逼,然后半夜回来找各种借口让大爷开门。满以为那份酒桌上建立的情谊就是大学青春的见证,时过境迁,再回首面孔已经模糊。
到达火车站还有十分钟,一路斩荆披棘穿过拥挤的人群,举着刚取的热乎票,拖着行李不顾一切的往前冲,满头大汗的赶到检票口,刚刚好的时间里,就停止检票了。个人的不顾一切可能感动了漂亮的检票员,连忙打开闸机放行下去,此时站台已经没有了乘客,只剩乘务员站在外面,此时冲了进去,慌忙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坐了下来,然后像完成使命的加西亚,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满满的成就感,那不顾一切的追逐目标的激情让人回味不已。当然也满意于自己刚刚好的表现,回头总结才发现只是因为晚出发了半个小时。
明明能力只能够完成半程马拉松,实力也只是能够完成半程,看到同行的伙伴全都是全程,过高的评估自己的实力,冒然的变更自己的计划,不惜舍弃自己的半程名额,选择了全程。到了最后四五公里,大腿小腿已经抽筋到不能弯曲,只能一步一步的往前挪,那时不知道什么是放弃?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只是偏执的认为死也要挪到终点。
最后非常艰难的完成了全程比赛,拿到了那块来之不易的奖牌,疼得想哭已经脱水得没有了泪水。仔细回忆那种经历,感动的只能是自己,满以为那种刻苦铭心的经历就是激情的见证。回头再看,不过是自己训练不到位,冒然的改变自己的初衷,那份痛苦是应该的,即使侥幸得到了那块纪念牌也只是个人的幸运。
那些犯二都是成长必须的试错,痛苦是必然的代价。回头再想,如果我能够理智的看清自己,多花时间思考计划,而不是止步于激情,是不是会过得更加从容一些?
2.
每一次异于常规的举动,跳出正常的思维套路思考问题,为自己灵机一动的聪明惊讶不已,然后再带上一些说干就干的激情和偏执,总会有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毕竟高举着创新的旗子,即使做得不好,也胜过平庸的按部就班。
但又不得不承认,作为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们所走过的路上踏满了前人走过的脚印,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偏执的打破常规,将不可能变成可能,鼓励人们主动思考的同时,还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这些think out of box都不是流水线的教育所鼓励的,也就注定了平庸要占到80%。要是20%强行驱动80%也进行颠破常规的思考,那整个世界鸡飞狗跳也是正常的。当然每个人都竭尽所能,突破极限做到最好又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对于个人而言,工作中是让人激情满怀的迎接各种挑战,像堆俄罗斯方块,及时的解决处理各种问题,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也是我一直所向往的工作状态。但在企业层面而言,可能就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了,企业毕竟是个系统,不是消防队要时刻准备着。如果总是以激情驱动,接收到的都是不可预测的任务,时时处于应急之中,那就危险了。它该有各种规章制度来应对或者规避风险,而实际没有,那努力的方向就应该尽早有意识的沉淀,形成稳定的输出,毕竟现象级的成功终究只是短暂的。
3.
我们经常所认为的激情,可能真的只是一时的快感或者满足,有句话说的好,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忍耐远胜于短暂的激情,激情是短暂的,计划却可以是长久的,凡事有条不紊的按计划进行,在遇到外在环境的影响,适时改变计划,提早策划事情,为准备提供充足的时间,此时也就不需要你所谓的激情体现,而是科学思维的见证。当然好的计划编制考验一个人对事情发展节奏和周期的把握,这也并非易事,所以计划也是在不断的调整中。
我曾以为的激情都停留在自我感觉上,但一个人感觉并非总是可靠,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弱点,如果只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和记忆来做事,而舍弃一些科学的工具辅助,那我们成就的事业也就只会局限于个人的眼界。随着年岁的成长,发现年少时的激情那多半是管理不善或者缺乏自律,偶尔侥幸得之的幸运,甚至有时只是没有见过世面而大惊小怪的欣喜。
左岸记:毅力是对长远目标的激情和坚持,毅力是拥有持久的恒劲。毅力是你对未来的坚持,日复一日。不是仅仅持续一个星期或一个月,而是几年甚至几十年努力奋斗着,让自己的梦想变为现实。为什么对一件事能保持永远的激情,那是因为你真的很喜欢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