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停留在生活的表层的散文

时间:2021-08-31

  一、

不要停留在生活的表层的散文

  好多人抱怨过年无聊,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为什么呢?

  柴静在《看见》一书里说: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传统的家族、集体断了,新的又没有建立起来,空虚只会导致消费和破坏,只有当人们能感到创建自己世界的满足,不会与别人去比较,不会因为钱,因为压力感到被抛弃,这才是真正的归属。

  很明显,即便是在春节这样一个以亲情为主要内涵的传统节日里,我们其实也并没有在家庭中得到真正的归属感。不管是催你找对象的叔叔阿姨,还是希望你考公务员进编制的爸妈,我们以亲情之名欢聚一堂,觥筹交错,对彼此的了解却如此淡薄,淡薄到连一句寒暄问候,都难以说到对方心里。

  这几年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次过年前,好多公众号都会出“过年如何怼亲戚”教程,我就听过一个。课程非常细致地把过年见亲戚的各种场景分成几大类,每个场景都给出了三条以上的应对策略。从课程界面底下的留言能看出,这堂课的受众不算少。

  我心情挺复杂。平心而论,除去少数真的讨人厌的奇葩亲戚,其实大多数亲戚说的那些让你不舒服的话,要不是“真的为你好”,要不就是大家都说这些,除了这些也不知道聊啥——“总不能尬场吧!”“你以为我爱问啊!”然而这件事对于很多人,已经成为需要掏钱买个网课对付的麻烦了。

  为什么?

  我的答案:我们对彼此的了解,太流于表面了。就不说那些一年只见一回的亲戚了吧,你敢说你爸妈了解你吗?你了解他们吗?“知子莫如父”,在今天,恐怕是很少见了。

  我们在“父子”“母女”的角色框架里各司其职,却僵硬到,不肯跳出这个角色,单纯地以一个人看待另一个人的方式,尝试着了解一下我们最亲的人。或者说,早已习惯这样的模式,根本就不曾想到,还能有其他的模式。

  不无聊才怪。

  停留在生活的表层,是很可怕的事。

  二、

  这个月看电影,也有类似的感觉。

  既然这个月的主题是看电影,就打算好好写几篇影评。以前也写过“影评”:在豆瓣高分电影里,找一个感兴趣的,看完,趁着心里那点激动的劲儿,电脑打开,情绪喷薄而出,洋洋洒洒一篇文章。自我感觉良好。

  这个月,想着既然要写,就得认认真真地写,不能像以前那样随意。看和菜头讲影评的文章,才知道自己以前写的压根不是影评,顶多算是个观后感。观后感也是有要求的:1.尽可能地不剧透。2.在文章里给读者电影以外的更多信息量。3.分析电影好坏,如果好,要让没看的读者读完想去电影院,对看过了的读者,要说出读者感觉到了却没能表达出来的东西。

  看到了标准,才知道以前的自己有多偷懒。

  看了几部非常好的片子:《闻香识女人》,被上校最后的那段演讲震撼到不行;《喜剧之王》,把周星驰和柳飘飘同学的片段,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

  真要写,却发现只有流于表面的、类似这样的感动和震撼,和普通的观众并无差别。要写一篇好的观后感,比如《喜剧之王》,起码要了解周星驰的人生经历、为什么对社会边缘的小人物有如此深切的关怀、幕后故事、电影本身的故事结构、喜剧元素的特点、周氏喜剧的风格等等。

  这才知道自己的匮乏。

  对我来说,这当然是好事。因为知道有太多的东西需要挖掘,那都是自己的进步空间、和点燃好奇心的火焰。

  困在生活的表层却不自知,甚至还觉得“这样挺好”,那才是真正可怕的事情。

  三、

  昨天还看了姜思达最新一期的《透明人》,采访对象是刘天池——因为综艺节目《演员的诞生》被大家认识的中戏老师。

  采访里,刘天池上表演课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为什么很多人演戏假?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真正地关注过自己的对手,没有真正地感知过对方。

  都说“戏如人生”,我们过生活,若是只停留在表面,不去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不去感知、触碰彼此的内心,是不是也可以说,这样的生活是“假生活”

  常听人说:最怕不过“用心”二字。以前觉得这是鸡汤,太抽象;现在才发现,这真是极为朴素、又包含着大智慧的人生态度。

  所谓的用心,其实就是不断地挖掘世界,在人们习以为常的事情上多问个“为什么”,在人们懒得去想的问题上做出尝试,逐渐走向生活的深层。

  年也算过完了,新的一年,祝愿你也能重视起思考和自省的力量,让自己的大脑更有力,让自己的心灵更柔软。

  一起加油,跟不过脑、不走心的"假生活"说No。

  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