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感觉抒情散文

时间:2021-08-31

  迟子建的写作大多是在夜里,而且大多是在有月光或是下雪的夜里。这不是我的猜想,而是我熟读了一些她的散文和小说后所得出的印象。例如《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雪山的长夜》《我的世界下雪了》《世界上所有的夜晚》《微风入林》《解冻》等。每每这个时候,我总觉得在遥远的北方一座漆黑的小村庄的天空,飘着纷纷扬扬的雪花,安宁里有些清冷,一切都是暗暗的,静悄悄的,只有一所小木屋亮着一盏昏黄的灯光,一位心底诚实心灵世界异常丰富的朋友,在灯下写着什么,与你交流着什么,她不时抬头凝望着窗外弥漫着的雪花,心头虽掠过几丝怅惘,但笔下泻出的那一行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却蕴含着一种真挚和真诚的艺术力量,像一颗入口清淡的橄榄,回味则干馨邈然有余,虽不时夹带着一些苦味和对生命无常的叹惋,但却让你的思绪飞跃了时空,飞跃了茫茫戈壁和无垠的大海,跨越着语言上的障碍,让你在一叠昏黄的纸上读到了一颗鲜活而健康的灵魂,所有的过往的痛感,都被清幽幽的爱意替代,昭示着一种对生活执着的热爱和对时空里的生命价值的问询。

阅读的感觉抒情散文

  因了这种感觉,我这些年来是极喜欢读迟子建的作品的。每读一篇,心里都极为愉悦舒畅,感觉到了一种无以言说的美。

  记得最初是在读者杂志上读到她的散文《我的世界下雪了》。那优美而舒畅的语言,那苍凉而悠远的意境,如冬日月光下流淌的一弯河水,一下子就把我的眼球吸引住了。我当即买下了这本杂志。夜里孤灯独坐,反复读了多少遍自己也记不得了。自此后,我开始寻找她的作品。有一本《迟子建随笔自选集》我前些年在书店里见过,再去买时,已没有了踪迹。后来在文汇读书周报上获知她的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出版了,我于是每次去书店都要请书店里的朋友注意给我留意这本书。虽然后来《散文海外版》上以“简朴生活回忆录”为题发表了几篇,但我看后仍觉不过瘾,只想尽快买到这本书。后来从网上查知广东一家公司有,我打电话过去问清楚了,汇过钱去,挂号邮寄来了这本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书。我欣喜若狂,当即就在书页里记下自己的感受:“寻觅了几个月,才从网上找到一家公司存有这本书,于是电话联系并汇钱去,从广州文德广运发行公司邮购到这本书,圆了我几个月一直存在心上的一件事,我满足了,我幸福快意极了,我可以平静心来好好读读这本书了……”

  阅读这本书,就像小时候过年一样愉悦幸福。可以说,这本书的每一篇文章我都喜欢,她写得朴实舒畅富有生活气息,写得潇洒干净而又韵味悠长,像充满着诗意的云絮一样在蓝天上飘着,又像清凉的月光下有一行大雁鸣叫着在暗夜里飞过,让人在睡梦中惊醒便沉醉其中而久久不愿入睡……

  可是当我越是喜欢读她的作品,越觉得作者就像是个快乐的女孩,就像书中所插入的许多照片一样,照片上的她淳朴自然,眼睛始终是亮亮地活泛着,透着一种童真和聪慧似的快乐,又像暗夜天宇里的星星一般,永远在顽皮地闪着一种光芒,一种健康快乐的光芒。记得读《棺材与竹板》一文我就不禁哑然失笑。文中写一算命的说作者婚姻来得晚且将来有花不完的钱,作者的父亲当即就笑了,说:“她呀,十八岁就得嫁人,有两毛钱就去商店里把糖买回来。”这个时候,我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那场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的面前,我好像也在其中似的,看到靠着窗前躺着的她恼怒得不知说什么好的样子。还有《农具的眼睛》一文,作者与姐姐几人一起耕地时偷懒,父亲说她真不简单,能把绳子拉弯了。这让我笑了好久,觉得世界上所有聪明人会做的事情,作者好像都会做。但是这一切,都逃不过她父亲的眼睛。

  当然,这本书其他一些篇章我也十分喜欢,比如开篇《哑巴与春天》读后,让我长久地沉默无语,也对作者肃然起敬。无论是写小说还是散文,迟子建的笔下的小人物总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让人过目难忘。她喜欢小人物,笔下一向以小人物为主。她关注小人物,描写小人物,塑造小人物,这决不是一个人兴致喜好所为,而是她的生命价值观里把小人物抬得高高所致。历史一再证明,生活之所以那么美好,是由于大量的小人物鲜活地存在,他们善良勤奋,他们能吃苦耐劳,他们智慧勇敢,他们不断为我们开拓着生活美好的天地;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真正重视小人物并把他们抬得高高的文学写作者并不多,他们太关注自己内心那一点小小的世界了,那个世界塌了垮了,其他地方的世界似乎都黯淡无光了。

  还有因小人物所组成的生活图景,也让我无限神往,比如《无花山下收土豆的人》就让我常常想起那个苦涩而又质朴美好的年代,那些岁月虽然已经流失的十分久远,但在我心里却越发显得弥足珍贵。《昆虫的天网》让我想起小时候抓蜻蜓的经历,而这样的经历在今天孩儿们的眼里,怕又是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了。《蚊烟中的往事》让我想起夏日傍晚大杂院里妈妈们闲拉家常的情景,那情景充满着温馨与快乐,人们似乎永远停留在袅袅炊烟中过着质朴祥和的生活,妈妈们的眼神也永远是那么快乐而美丽,在烟雾缭绕中与天上的星星和月亮相映衬。《伐木小调》把我带回到童年时所幻想过的茫茫林海,那是看了曲波的《林海雪原》所致,东北的大森林啊,永远是那么浩浩渺渺苍茫无际,当我在2004年的秋天踏上东北长白山的时候,我就被那种苍茫无际的林海震慑住了,我的耳畔似乎又余音袅袅地回响起作家迟子建笔下那回肠荡气的伐木小调:“顺—山—倒—啦—”。《年画与蟋蟀》让我想起小时过年时节自己曾纸糊过的灯笼。尤其是结尾那一段读了真是让人如畅饮了一杯美酒一般。《暮色中的炊烟》总让我想起小时候巷子里的俄罗斯人,想起这个民族的伟大,她们不仅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了精神信仰上的塑造,从而使这个民族几乎在每个时代都有这样那样的伟大人物出现,使得这个民族总是朝气蓬勃地往前走着。所以我有时候总是期望着我们这个民族也能出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文精神大师,像托尔斯泰,像肖洛霍夫,像帕斯捷尔纳克,像索尔仁尼琴……

  是的,迟子建的这本书让我爱不释手,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愉悦。而且这种愉悦的感觉是很持久的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我把它称之为一种难得的幸福。因为我就是常常在这样的幸福中回到了与父亲母亲在一起的那个年代的生活。那个年代的生活,有苦涩,有眼泪,有辛酸,有饥饿,但更多的是纯朴,是阳光,是歌声,是浓浓得化不开的那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亲情。

  是的,我不是文学评论家,说不出为什么喜欢那么多的道道来,我只是一个读者,一个喜欢读散文作品的读者,我是凭着阅读的感觉来评判作品的。散文评论家红孩在评论迟子建的一篇散文时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艺术就是感觉。这个感觉最初来自于艺术家本人,一旦经过他(她)的创造,以文字、画面或灯光、音响进入人们的视觉、听觉之后,就形成了共鸣。通俗的说,所谓艺术的欣赏过程,就是从我到我们的过程。谁的作品能引起我们的共鸣度越大,谁的作品越成功。那种把艺术关在房间里、抽屉里,从来没有视人的艺术,是没有意义的。”我想,我就是凭着这一点,喜欢上了迟子建的文章,包括她的这本《我的世界下雪了》。可以说,这本书穿透了时空的光辉,带着精神的圣洁照亮了我的心田,让我的心田里驻住着温情与诗意,在周而复始而又琐碎的日常生活里感受着生命的质感和人世间亲情的温暖。

  顺便说一下,她的这本散文集是2005年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收入作者40篇文章,14万字,分两个专辑,一个是《简朴生活回忆录》,一个是《好时光悄悄溜走》,而我在这里品的主要是前者。后者,我将在另一篇文章里品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