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七八个小时的颠簸,大巴终于到丽江了。车在一段长长的林荫道缓缓前行,望着车窗外的烟雨蒙蒙,心里不免有几分遗憾。川西平原阴郁的天气给我们太多的压抑,只想阳光灿烂的丽江带给我们旅途的愉快。
下午到客运中心来接站的,是我们早在电话里联系好的阿亮客栈的老板小河。小河在车上兴奋地告诉我们说:“你们真幸运,丽江快两个月没有下雨了。连上天都眷顾你们,雨虽小但却能给丽江洗个尘,也在给你们接风洗尘哦。”我们几个哈哈大笑,都说小河太会说话。小河更来劲了:“我今天亲自下厨,给你们做几个当地的特色菜,为你们接风洗尘。”同行的女性居然尖叫了起来,夸赞小河和阿亮客栈名不虚传,与网友们的介绍是一致的。
到客栈放下行李刚想躺下小憩一会,即听见院里小河在喊:“现在五点左右,晚七点准时开饭为你们接风洗尘。还有两个小时,你们完全可以到丽江标志性的大水车下留个影。阳光灿烂的丽江风景好找,烟雨蒙蒙的丽江景色难得哦。”
站在丽江古城的北门入口处,望着两个标志性的大水车,顿觉全身疲劳皆无。远处和近处已有红灯笼和彩色装饰灯亮起了,给雨蒙蒙的丽江古城平添了不少亮色。站在大水车前留下标志性的记念照时,不经意我们竟成了别人纪念画面中的风景。
丰盛特色的晚餐如约而至,比晚餐更有特色的是这纳西小院的情调和老板小河的热情。小河除了再次在晚餐上致辞欢迎我们外,首先给我们介绍了他的妻子燕子。其次给我们介绍了阿亮客栈的由来和他们小两口的故事。还说:丽江的白天是游人晒太阳发呆远足旅游的时间,晚上才真正属于丽江。晚上没有逛过丽江的游客,就不算真正到过丽江。
小河和燕子是八零后的上海人,二零一零年双双从上海辞掉收入颇丰的白领工作。来到丽江接手阿亮客栈,投入资金按照政府的规定,还原了一个二百四十年前马帮生活的纳西小院。三房一照壁、四合一天井,典型的丽江纳西族人生活的院落。全木结构的房屋和板壁,粗狂的线条中显现出不简单的神韵。庭前院内的两棵百年柳树,在那里静静地述说着那段悠悠的历史。高山杜鹃是这里特有的花卉,四月天正是高山杜鹃盛开的季节。小院的房前屋后过道旁,一袭漫过杜鹃花的艳丽。小院的那份自然典雅和沉静,一定和小河小两口的生活经历、爱好情趣有关。
客栈的客厅里挂满了小河的摄影作品,听小河说他原来是上海一家公司的摄影策划,难怪那些摄影作品都拍得那么专业、那么大气。我和小河的交谈,是从他的一组《天路》摄影作品开始的。这组照片打头的一张,就给你十分震撼的冲击:照片的近景右下角,一对年轻美丽的藏族母女,向远处疾驰而来的列车挥手示意。画面上下五分之三处,一排整齐划一的火车桥墩,在灿烂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一列由远而近的火车,恰好在画面的中间定格。其余的画面即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和蓝天。
照片显然是火车翻过唐古拉山口后,在进入藏北大草原的某个高台错落的地方拍的。作者的主旨意图是要突出画面中的那条天路,所以作者把视角提高到了整个画面的极限,这样难免出现画面上重下轻的不平衡感。由此作者在画面的右下角安排了年轻美丽的藏族母女,这样既平衡了整个画面;由挥手致意的母女两极其自然的情感外化,又很好地衬托和加强了作者要表现的主题。
这组照片中的其它照片,尽管也费尽了作者的心机,拍得也非常精美,也不乏有些亮点。但是总体来看显得叙述平直,视觉张力不够,整个画面形式大于内容。打头那张照片就不一样:所有的构图设计都围绕主题在展开;所有的图像都在为主题服务;丰富的色彩无不都在为主题增加厚度。特别是年亲的藏族母女俩的出现,让天路的承载意义有了更深的内涵。似乎有了人,画面就有了生命、就开始灵动、就有了交流,就和观赏者的心灵感念有了一份契合。
小河在听我上述一通“高论”时,他一脸的惊愕:这老头子是干什么的?他疯了吗!他居然敢评一位青年摄影家的作品。好一阵小河依然沉寝在他那一脸的惊愕中,似乎想从突然混乱的思绪中,理出一点头绪,怎么对付这老头!
小河和我的儿子同岁,典型的八零后思维。拿小河的话说:不愿意像父母的人生一样,一条路走到黑。希望自己的人生多些经历、多些磨练、多些精彩。干一些自己喜欢并且愿意干的事情,和自己相爱的人一道走完人生。到老来尽量少一些遗憾,多一些美好的回忆。我非常认同小河的观点,只是少不了父母放心不下儿女的那种复杂心态。祝福他们把握好当下,继往开来走好明天。
说笑着时间快到九点,小河提议陪我出去认识认识丽江的夜晚,我欣然同意前往。
丽江的夜晚美景确实让人过目难忘:美轮美奂的霓虹灯,炫照在夜空、倒映在水渠。那不断变幻的彩光,虚幻得置身其中的人,不知在天庭还是在人间。由于丽江古城里河随街行、渠与巷伴、沟流宅绕,因此家家户户、宅宅院院、街头巷尾挂满的红灯笼、彩色灯,看起来天地浑然,走起来如影随形,好一个东方威尼斯之说。
下午我们路过古城中心大石桥时,我还被那里的自然景色感动得一塌糊涂。这座建在中河上的明代古石桥,虽然桥身和桥墩留下了一些苍伤岁月的痕迹,但是依然不失它的典雅大方和古朴。十米长四米宽的桥面铺满了五彩石,清澈见底的中河水里倒映着终年不化的玉龙雪山。再加上周围的明清建筑,你说这幅场景是在当今还是在几百年前的古代。
夜晚的大石桥竟是另一番景象,周围的古雅建筑只剩下线条和棱廓。在一明一暗的灯光闪烁中,显得那么神秘、那么迷离,让你总是想起千里之外的秦淮河边。倒映在中河水里的街影和行人,好像在重演一段久远的往事。
行进中小河不无担心地提出了一个问题:丽江古城这种存在形式和旅游形式,能维持多久呢?小河这个问题虽然问得有些表面化,但是对于旅游资源的过度索取和过度开发,还是值得我们去深思的。我不愿意无端地触及这个沉重的话题,我很快就把话题岔开了,和小河谈起了对丽江古城特点的一些感受。
丽江古城镇和小河的阿亮纳西族小院,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本身就是纳西族人社会生活的物化形态。它的特点在于:它比那些官府衙署、庙宇殿堂建筑,更能反映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它和那些建筑最大的不同还在于,民居建筑没有一统的构成机制。所以明显反映出依山傍水、穷中出智、拙中藏巧、自然质朴的创造性。
我们在往回走的时候雨似乎停了,小河说丽江明天又是个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