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名道姓经典散文

时间:2021-08-31

  我突然想聊点关于姓名的话题,也不全是心血来潮,说来算是我心理作怪吧,因为我的原名是个纯纪念性名字,我父亲没多少文化,又因我是个女孩儿就随口取了个名儿。这也是我一直不太喜欢自己名字的原因,而也因此,我对自己的笔名很看重。我知道,因我是个女孩,所以父亲没有对我寄予什么愿望,我便只有自己对自己有所期望了,而我给自己取的笔名就是寄予的对自己的期望。我笔名叫“箬茗”,“箬”是一种竹子,我是希望自己能像竹子一样虚心、正直、有气节。所谓“玉可碎而不可毁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但我也不祈求我的人生有多光彩照人、轰轰烈烈,所以又取一“茗”字,“茗”是茶的意思,我希望自己的人生像茶一样平淡,但当别人细细品尝起来就会觉出醉人的香醇。因我的笔名有了这一层原因,我就更看重了,这个笔名是我初中一年级时取的,到现在十年了。而因为最近有人总把我这个“茗”字写成“铭”,所以我就有了冲动“说名道姓”。

  应该说中华文化是世界上现存最为深邃的文化,因为我们传承得很不错,悠悠几千年也不曾出现断层。姓名文化也是如此,所以现在依然有些家庭按照辈分字儿给孩子取名。我有个高中同学轮到她这一辈儿是“克”字辈儿,她名叫“克姮”(姓什么不便透露),她说家里人为了给她取名费了不少心思,因为这个“克”字跟什么字搭一起念都不像个女孩儿的名字,包括“克姮”,只听不看都会以为这是个男娃儿的名字。但这就是中国人的精神,绝不丢弃老祖宗的东西,数典忘祖的混账毕竟是少数。我这么说,有人可能就要问:你这么说的意思是别人家不按辈分儿字取名的就是背祖忘宗了?当然不是!这个辈儿字只说明“名字”的作用之一,就是从名字体现你在家族中的辈分儿(因文革期间很多人家里的族谱丢失了,根本不知道哪一辈儿取哪个字儿)。但中国人的名字的作用当然不只是这一点,除此之外,它还包含了长辈对你的期望,比如很多人给女孩子取名“丹、瑶、丽”等等,这就是希望你是个美女;名字又或者体现时代的特征,比如夏商时代,文化还不繁荣,大多以干支为名,比如孔甲、雍己、盘庚等等,而在新中国成立后,大多就是“建军、国平、富强、革新”等等。所以这些东西我们依然都在传承,也使得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中国人说“姓名”,是姓在前头,那么我也先说“姓”,后说“名”。中国人的姓是很多的,我不可能统计得出,找的数据也不一定准确,即便找出了我也不可能一个一个说,所以我只能从“姓”的来源说了。我们知道中国造字法包括:象形、会意、转注、指事、形声、假借,即所谓“六书”。那么单从“姓”这个字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个形声兼会意字。可以断定的是“姓”与女人有关,因为“女所生”为“姓”,这也恰证明了中国有过母系氏族的经历,所以包括上古的许多姓都是从女旁,比如“姜、姬、姒、嬴、姚”等等。这也正是中国姓氏的来源之一,母系氏族社会时以母亲为姓。除此之外,又有以出生地为姓的,这一点日本也沿袭了,可见日本很多东西确实是学咱中国的,只是日本嘴硬嘴贱嘴臭不承认;又有以古国名为姓的,比如“汪”(夏商时期有个汪芒国)和“阮”(商朝有个阮国);而后来的姓又有很多是以封地为姓,这个周朝时诸侯很多,基本都以封地为姓了;还有以官职为姓的,这也是部分复姓的由来,比如说“司徒、司马、司空”等等。上述的是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但除了这些还有的情况较少,比如天子赐姓、以祖辈字为姓或为避讳逃难改的姓等等。说到此,要提及一点,在古代,“姓”和“氏”是有严格区别的,“姓”是表血缘关系,氏则是表贵族标志与宗族系统的称号,所以“氏”可能经常改动。但是到了秦时,宗法制度不再那么完善,就开始有点乱套了,以致到了汉代,姓“氏”不分了,《史记》里就干脆把二者混为一谈,后来顾炎武就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为一。”

  说完姓,该说说名了。我们现在一般只有名,不像古人还有“字”、“号”什么的。那么“字”和“号”是用来干什么的?

  先说“字”和“名”的关系,首先要清楚,“名”是谦称,是供自己称呼或长辈称呼的。而“字”则是带着尊重敬佩之意,故而是尊称,一般是供朋友和年龄小于你的人称呼的。一般来说,“字”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所谓“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故而“字”又可称“表字”、“表德”。根据《礼记》等书记载,男子二十行冠礼而取字,女子十五及笄而取字。关于女孩子的有个词叫“待字闺中”,何谓“待字闺中”?这就是说女孩子还没到及笄的年龄,也就是未许嫁的年龄,所以还没取“字”,正等着取“字”。《红楼梦》里说林黛玉进贾府,宝玉看到她的时候就曾问妹妹可有字。林黛玉告诉他没有,宝玉就给她取了“颦颦”二字。其实从此处也可大概推断出林黛玉的年龄,没取字至少说明她十五岁不到。那一般“字”有哪几种基本的取法儿?第一:取意义相近的,就是说和“名”的意思相近,但不完全相同,可以互为辅助。比如李渔字笠翁、岳飞字鹏举、孟郊字东野。第二:取意义相同的,就是“名”和“字”的意思几乎完全相同,比如屈平字原(我们称其屈原一直是称呼的字,这其中就包含了尊重之意)、曾巩字子固(古代“子”表美称,“子”在“字”当中常见,如杜甫字子美、苏轼字子瞻等等,但真正偏重的是后面一字,故而“子”在“字”当中有点类似于合成词里的词缀的意味)。第三:取意义相反的,这个比较典型的如朱熹字元晦、王之涣字季凌(季表示排行,所谓伯仲叔季,凌是指冰凌、冻结之意,故与涣之消散之意相反)、韩愈字退之。说到韩愈的名和字不妨讲个小故事,顺便阐释一下为人应该谦虚的道理。

  话说韩愈是由哥嫂带大的,韩愈到了入学的年纪,他嫂子就想给他取个好名,但是书典翻遍了也没找到个中意的,因他上头有两个哥哥,一个名“会”,一个名“介”,都是从人头的字儿,不好取。韩愈自小熟读经史,博闻强识,便自个儿给取了个“愈”,意思是超越,也就是说他希望自己卓尔不群,超越所有人。他嫂嫂说这个不错,就用这个“愈”字为名了。韩愈果真是不错的,到了十九岁参加了科考,但是不幸落榜,但他觉得以自己的才学不可能落榜的,又一连考了四次,终于得了个第十三名。但他后来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拿到第一。韩愈可郁闷了,但在京城盘缠花得差不多了,又只能走,于是到洛阳求朋友帮忙去了。韩愈运气不错,朋友也好,给他牵引了一门亲事,与河南府法曹参军之女卢小姐订了婚,订婚后就一直住在卢小姐家里。卢小姐真是个不错的姑娘,她一心佩服韩愈的才华,又担忧韩愈太过骄傲的脾性,心里总为韩愈打算着,这让韩愈继续骄傲下去当然不行,所谓“骄兵必败”。卢小姐很聪慧,一日两人花前月下,卢小姐夸赞了韩愈一番之后就说你考不上第一肯定是有不足之处的,你自己有没想过?韩愈就说卢小姐讲的话在理,但又一想这人都看不见自己的缺点,便要卢小姐指教。卢小姐当即洒墨写下几句话:“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恍然大悟,自己可不就是太骄傲了吗?当初取“愈”字为名就是体现之一,于是从此便以“退之”为字。

  这个故事也恰好说明一点,中国人取名字是要有讲究的,名字不宜过大,大了有些人降不住,或者大了会助长人的傲气,但是人不可有傲气,只需有傲骨便可。

  关于“字”的几种最基本的取法儿就说到此。那么关于“号”呢?“号”有几种,但现在我只针对于相当于笔名的别号来说说。大范围来说,别号也就是分自己取的和别人赠的。这自己取的号其实就像现代作家的笔名了。那么这个“笔名”一样的“自号”一般有哪些类型呢?第一:思想志趣型,如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这“六一”就是他的志趣——“一万卷书,一千卷古金石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一老翁”。第二:搞怪型,我为啥说是搞怪呢?因为这一类人大多是以年龄、形貌特征等取号,且号都比较古怪,如辛弃疾自号六十一上人,甚至还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我印象中最深刻的就是徐树丕,他自号活埋庵道人,把人吓个半死!你说怪不怪?!第三:居住地环境型,像李白因小时候就生活在四川青莲乡,于是自号青莲居士;又比如苏轼号东坡,这个应该解释下,因为“东坡”的来历历来有争议,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是说苏轼因为仰慕白居易,且因其与白居易人生遭遇相似,便常以白居易自比,而白居易曾在忠州(忠州在今四川,而苏轼本身乃四川人)任刺史时常在忠州城的东坡植树,留下诗曰:“东坡向春暮,树木今如何?”故而苏轼了表达对白居易的仰慕和敬佩便自号“东坡”。而第二种说法则是说苏轼被贬湖北黄冈时,城南有一风景秀丽的山坡,苏轼很爱那个地方便自号“东坡”。

  自己取号的类型最常见的也就这三种,而别人赠号比较常见的也有三种。第一:事迹特征型,如温庭筠,人称“温八叉”,因为他老喜欢给别人当枪手。又如宋祁,人称“红杏尚书”,因其当职工部尚书,又有著名词句:“绿杨烟外晓春寒,红杏枝头春意闹”。第二:爵位谥号型,如诸葛亮,人称诸葛武侯,范仲淹人称范文正公。第三:地名官名型,如杜甫又称杜工部,王安石又称王临川等等。可见这号是可以有很多个的。而我们的笔名其实就相当于号,鲁迅用过的笔名有人统计过总共有一百多。

  文人有个号,其实说到底还是为了风雅,或者体现一点个性的东西。

  说名道姓暂说这么多,想必其作用大家都有了个大概的了解,而这些所谓“符号”的用意我们也应能窥出一二了。所以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给自己取个有趣的“号”,没兴趣的朋友也可了解一二,这也可说是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的表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