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人,洋芋蛋,一顿没有不叫饭。我是吃土豆长大的,出门打工这么多年,长时间不吃土豆还怪想它的。昨日在同事家吃饭,我亲自下厨给我自己炒了一盘土豆丝,解了解馋,怀念了一下以前。
我吃土豆丝是有讲究的,必须先用菜刀把土豆切成薄片,再切成的丝,而不是用擦土豆丝工具,擦成的丝。用擦土豆丝工具擦成的土豆丝,虽然大小均匀,省时省力还快,但是它破坏了土豆丝的组织,没有了硬度,炒出来的土豆丝也没有那么好吃,稍微炒老点,还会烂在锅里,成为土豆泥。所以,在每次吃土豆丝时我都要亲自下厨,这并是显摆自己的刀功,而是想吃自己家乡的那种味道。
还记得在初中、高中读书的时候,学校里没有食堂,没有宿舍,我们离家远的学生都是在学校外面农户家租房子住。这就存在了一个问题,小学毕业,如果家长想让自己孩子读初中,最要紧的事是给自己的孩子教会怎样做饭。不过我老家的饭也好做,不管做啥饭都要用土豆,做米饭,土豆丝、土豆片、土豆汤;下面条,就把土豆切成钉和臊子熬在一起弄个汤;吃面片,就把土豆切成片,辣子、油、土豆片熬在一起,做成土豆面片。想改善生活了,还可以包包子、包饺子,一切都是以土豆为主。不过十二三岁的学生娃是不会做这些饭的,家长们最先给孩子们教的是当地独有的一种饭,叫洋芋拌汤。这种饭简单易学,还省时省力。首先在锅里倒适量水,然后把土豆切成比大拇指还粗的条,扔进锅里;然后把面粉装在瓢里,一边往面粉里一滴一滴滴水,一边用筷子使劲搅拌,一直搅拌到面粉像蝌蚪一样,等水开了,一只手慢慢把搅拌好的面倒进锅里,一只手搅拌锅中,不然面倒进锅里会粘成一团。要不了几分钟锅里面熟了,土豆煮烂了,里面加一点当地的酸菜,一锅酸菜拌汤就算做成了。当时的学生都会做这种饭,因当时穷,也只能做这种饭。放学后,做一碗酸菜拌汤,夹一点自家带的咸菜,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不过,十二三岁的学生娃,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吃上一两星期酸菜拌汤,都会想办法做自己想吃的。但是没有蔬菜,只能变着法的研究土豆,做土豆饭。我们那个年龄的孩子,虽然书没有读好,但都学会了一项技能,那就是做饭,都能把土豆做好多花样出来,最拿手的就是切土豆丝,这是因为每天练出来的。在当时,没有任何佐料,只有盐、辣椒和油,那只有炒土豆丝是最好吃的。
也许有人会问,天天吃土豆,那么多土豆是哪里来的?我敢肯定的说,都是自家种的。在以前,我的家乡,自家种的土豆能吃一年,还不坏,就这么神奇,这叫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我的家乡,大多都是山地,山下的水田很少,都种小麦、玉米,根本没有闲田种蔬菜?山上土地贫瘠,除了种小麦、荞麦杂粮以外,蔬菜是种不了的,就是能种,山太高,那也不现实。我家最近的山地都要走一个半小时,还是那种一尺来宽,弯弯曲曲,一直向上的山路,海拔在三千米左右。所以在我小时候,最常见的蔬菜就是土豆,一日三餐离不开的也是土豆。在我小时候好像离了土豆就没法做饭了。农民人,也没有闲钱买蔬菜,那就家家种土豆,以土豆为主要蔬菜。在农历的八九月份,把成熟的土豆挖出来,挑出最大的和最小的让牲口驼回家,或者用人力背回家,剩下的在地里掏个窖,埋起来。我们当地的窖不大,只装两三背篓土豆,一块地里开挖四五个窖,这是因为山上的地离家很远,如果开挖一个大窖,把一块地的土豆都埋在里面,如果有人偷的话,那半年的蔬菜就没了。小窖呢,就是让小偷偷走了,损失也不大。开挖小窖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家里的土豆吃完了,上山再开一窖,找个牲口就可以一次性驼回家。刚开挖的土豆因为在地里保湿,是新鲜的,这样的土豆能吃到第二年种土豆。年年如此,辈辈如此,我老家人用这种方法,吃了一代又一代的土豆。
好像我记得,我高中毕业后家里就不再山上种土豆了,再后来国家退耕还林,山上的地就不让种了,不过家乡的饭菜并没有多大变化,土豆还是主要蔬菜,对土豆的吃法也没有变。因为这种吃法是我们当地漫长的地方创造,他蕴含当地独有的文化背景和特有的味道。现在,无论我走到天南海北,我对家乡的土豆丝所发出的滋味都有刻骨的,无法忘记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那就是我们的家乡。无论我们走多远,无论我们现在身在何方,家乡的饮食习惯,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融入到了我们的生命,不管走到哪里,家乡的饭菜总是在不经意间留下痕迹。
当我在同事的家,把我亲手炒的土豆丝,嚼在嘴里,家乡的秦岭山已经和我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