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在没有产生喜怒哀乐等这些情感的时候,心中没有受到外物的侵扰,是平和自然的,这样的状态就是“中”。
平和是待人处世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在处理各类事物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在心理上产生反映,发生各种各样的情绪变化,并且在表情、行动、语言等方面表现出来。如果表现出来的情绪恰到好处,既不过分,也无不足,而且还符合当事人的身份、不违背情理、适时适度、切合场合,这样就达到了“和”的境界。
如果我们用粗暴的言语及行动去解决问题,结果会事与愿违,并且会越搞越糟。
有一个富人脾气很暴躁,常常得罪人,事后又懊恼不已,所以一直都将这暴躁的坏脾气改掉。后来他决定好好修行,改变自己,于是花了许多钱,盖了一座庙,并且特地找人在庙门口写上“百忍寺”三个大字。这个人为了显示自己修行的诚心,每天都站在庙门口,一一向前来参拜的香客说明自己改过向善的心意。香客们听了他的说明,多十分钦佩他的用心良苦,也纷纷称赞他改变自己的勇气。
这一天,他一如既往站在庙门口,向香客解释他建造百忍寺的意义时,其中一位年纪大的香客因为不认识字,向这个修行者询问牌匾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修行者回答香客,牌匾上写的三个字是“百忍寺”。香客没听清楚,于是又问了一次。这次,修行者有些不耐烦地有回答了一遍。等到香客问第三次时,修行者已经按捺不住,很生气地回答:“你是聋子啊,跟你说上面写的是‘百忍寺’,你难道听不懂吗?”
香客听了,笑着说:“你才不过说了三遍就忍受不了了,还建什么‘百忍寺’呢?”修行者无语。
安禅何须山与水,灭却心头火自凉。修行何必去寺庙,生活才是修炼场。只有在生活中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懂得平和对待他人的人,才能做到百忍而不怒。
控制好情绪,绝不仅仅是修养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既决定着一个人的气质和生活品质,也关乎其为人处世的成败得失。怒气似乎是一种能量,如果不加控制,它会泛滥成灾;如果稍加控制,它的破坏性就会大减;如果合理控制,甚至可能有所收获。
控制好情绪,做一个平和的人,其玄机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做人,理智处事,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平和的人,眼界极高。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平和的人,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内不见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所以,平和己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平和的人,从不被忙碌所萦绕,闲时吃紧、忙里悠闲,而是能宽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享受生活之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