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论诸葛亮
在中国,诸葛亮这个人物因《三国演义》的广为传布,可谓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无论是长相,还是才艺、文章、为人、道德,诸葛亮都堪称千古一男,简直就是智慧和忠诚的化身,没人不爱,没人不敬。
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政治人物,历来喜欢以“忠”和“奸”、“善”和“恶”作标准,进行二元划分。好的什么都好,被捧上天;坏的什么都坏,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这个标准以及思维方式,很不科学。
自古以来,就有大奸似忠、大恶若善的说法,“似”也罢,“若”也罢,无非是说“忠”与“奸”、“善”与“恶”,在表现形态上,很容易混淆视听,不易区分。一个人,可能此忠彼奸、此善彼恶,定起性来,往往悖谬。况且,评判者所持立场不同,结果可能迥异。
何谓“忠”?一般指为人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作为政治人物,诸葛亮官拜蜀国丞相,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就是要服从君王刘阿斗,为蜀国及其民众谋福祉。诸葛亮是忠臣吗?有人曾断言读《出师表》不流泪不可谓忠,言者将《出师表》作为诸葛亮“忠”的铁证。
我们不妨翻检几则史料看看。写《出师表》时,诸葛亮以顾命大臣自居,可谓朝纲独断,权倾朝野。文章中不仅规定了内政外交的方略,而且对军政人事进行一一安排,一竿子插到底,没刘禅说话的份。就以人事而言,表面上是举荐,其实就是安排。这些人,一个个首先就被定性为忠臣良将,并说成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毫无商量的余地,堵住刘禅的口,将刘禅套得死死的。刘禅能说什么又敢说什么呢?不重用忠臣良将,不遵从先帝遗命,性质可严重了。多么的老奸巨猾,多么的专横跋扈!能把政治玩到了这样高的水平,差不多就是艺术了。
刘阿斗名为君,实际上,不过是任诸葛亮摆布的一个木偶而已。如果这个木偶稍不服从,诸葛亮就把先帝遗命抬出来,又是哭又是闹。弦外之音不言而喻:不听我诸葛亮的话就是不听先帝的话。阿斗不能不考虑后果。违背先帝遗命,就会被置于道德的被告席上,陷入非常不利和危险的境地。从伦理上讲,不听老子的遗命,就是不孝顺。反对诸葛亮“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政治主张,就会失去牢固的政治基楚。这样,诸葛亮就有了充足的法理废阿斗另立甚而取而代之。我发觉,中国的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政治人物在玩弄政治手腕时,总会冠冕堂皇地利用正义之名、道义之名、神圣之名,以满足自己的贪欲。而且,还让你找不出更好的理由来反对。相比较而言,诸葛亮不过是贪得巧,贪得含蓄,贪得高明。他贪的`是名,贪的是名垂千古。阿斗也真怪可怜的。诸葛亮所作所为,从表面上看,无不是为他着想,为老刘家着想,明知不对头,却也只能哑巴吃黄连。老实说,比起汉献帝,刘禅也不过就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关系而已,好不到哪里去。
蜀国偏安西南,地狭民贫,国力薄弱。按常理而言,为政者应该抓经济建设,兴办教育,蓄养国力。诸葛亮却偏要推行先军政治,以弱击强,出兵伐魏。道理其实很简单,不伐魏,诸葛亮一手遮天的地位就无法巩固,自己名垂青史的美梦就会破灭。不是没有人反对他这样做,谯周就说过,却被他“汝忘了赤壁之战乎”大加斥责。诸葛亮权倾朝野,党羽众多,哪个不想建功立业,加官进爵?没有诸葛亮给他们提供北伐的舞台,他们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吗?在这样的背景下,谁还愿自讨没趣?
就是在这种私欲的驱使下,蜀国文臣武将,可谓一拍即合。因此,不顾蜀国国力,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发动了注定失败的北伐。结果呢,诸葛亮自己倒是风光,后世为他建祠堂,永续香火。歌功颂德,溢美之词,不绝入耳。一将功成万骨枯,蜀国却从此人才凋零,国更弱,民更贫,一蹶不振,加速衰亡。”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可见一斑。可恨的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姜维,不反思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不知权变,继续顽固地推行诸葛亮的那一套,终于亲手埋葬了蜀国。
政治上,诸葛亮推行“一言谈”,排斥异己,无情打击。李严就是一例。至于马谡,不过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而已。倒是可惜了魏延,智勇双全,只因不识时务,爱和诸葛亮唱反调,结果身首异处,死于非命,叫人扼腕叹息。
难怪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只说”诸葛多智而近妖“,对于其”忠“,只字不提。对诸葛亮的看法,鲁迅是有保留的。
政治领袖,如果心里不真正装着百姓,不以人为本,不依法治国,含有私心杂念,沽名钓誉,政治能力越强,对社会的危害就越大。诸葛亮如此,拿破仑、希特勒又何尝不是这样?
做这样一个假设:如果诸葛亮平南之后,大力兴办教育,发展蜀国经济,健全蜀国法制,推行民主政治,结果又会如何呢?
回到开篇的话题上来,诸葛亮是忠臣吗?尽管他特别会作秀,但历史是无情的,事实就摆在那里,无论怎样粉饰,都掩盖不了真相。
【散文:论诸葛亮】相关文章:
1.再现诸葛亮散文
2.论水散文
3.论对错散文
4.论情人散文
5.论情散文
6.论孝散文
7.论时间-散文
8.论小明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