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岁月如歌》想起的优美散文
谨以此文献给沈阳125中学赴盘锦创业队的同学们!
大型歌舞酒会《岁月如歌》,唱响一首老歌,使我想起那寒冷的冬季……
那是1972年的冬天,狂风肆无忌惮,凉飕飕的,直灌入人的衣襟,吹得人心寒,光秃秃的树枝在狂风怒吼中战栗,摇曳不定。
我的母校沈阳125中学,热闹非凡,即将毕业的16个班级,近千名同学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命运担忧,我们这届毕业生只有一个面向—下乡,下乡去哪呢?去盘锦太穷,太苦,离家又太远,去新民,还是去辽中,最好去于洪,那地方富裕生活好,离家近还可经常回家看看,毕竟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花季少年,都没有离开过家门,走远了想家啊!
当同学们都在犹豫不决时,学校团委向即将毕业的同学们发出倡议书,响应伟大号召,到农村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辽宁的南大荒—盘锦去!各班同学纷纷响应,尤其是共青团员和班级的共青团干部,团支部书记,团支部委员们更加积极响应,后来统计响应的喊口号的多,实际去盘锦的少。
在学校团委倡议书的倡导下,在学校团委工作的六个团干部同学,发起成立赴盘锦创业队,各个毕业班的同学们踊跃报名参加,还有想加人共青团的同学们也踊跃报名参加,这六个发起人的同学,被同学们嘻称为“种子”,最后164名同学和六颗“种子”一起飞向盘锦,当时,此事在辽宁省城沈阳轰动一时,反响十分热烈,辽宁日报还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六颗红心向着盘锦飞—记沈阳125中学赴盘锦创业队》,详细记录了赴盘锦创业队成立的经过。
1972年12月15日,早上天空中飘着洁白的雪花,那洁白的雪花,仿佛为我们去盘锦的同学们送行。
那天,沈阳北站,人山人海,红旗招展,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省领导、市领导、校领导、班主任老师、同学们、学生家长都来为赴盘锦创业队的同学们送行,辽宁电视台也来了,拍摄电视新闻片,还有许多新闻媒体也来报道,六颗“种子”风光无限,我记得:我们很多同学,默默地含着眼泪告别亲人,踏上南下的列车,远走他乡。
到了农村,第二天,就组织我们在驻地对面的上水渠干活,上水渠是早已修好的大坝,我们就是在那做笔成样,整个工地摆满了红旗,我们在那挥汗劳动,后来,我们看到辽宁电视台的记者在工地上,拿着包莱斯摄影机,采访六颗“种子”及大队书记,原来我们在配合辽宁电视台在拍摄新闻片。
到农村后,六颗“种子”分别当上各个连队的'连长、副连长,有一个还当上大队党总支副书记,继续他们的学生干部生涯……
在那创业的日子里,冬季打不完的柴火,往地里挑粪压断了腰,顶着北风严寒拔刚草,不管春夏秋冬的挖大坝、修水渠、出民工,种水田……流尽泪水,流尽汗水,洒下了我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
岁月流逝,光阴荏苒,四十年过去了,为了纪念沈阳125中学赴盘锦创业队下乡创业四十周年,2012年12月15日,同学们自发的组织,隆重的纪念赴盘锦创业四十周年《岁月如歌》大型歌舞酒会,酒会上,同学们那张张灿烂的笑脸,载歌载舞,欢歌笑语,述说着相聚的欢乐,回忆着一路走来的心酸……
现如今六颗“种子”,有的退休,颐养天年;有的远渡重洋,漂洋过海,旅居国外;有的留着北京,愉快生活,安度晚年;有的在美丽的海南,享受晚年的快乐和幸福;还有的为祖国在培养下一代辛勤耕耘着。
随着时间的流失,灰飞烟灭,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从《岁月如歌》想起的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3.岁月如歌在散文
4.岁月如歌散文
8.岁月如歌哲理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