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青葱岁月里,在农村,杀猪是件难得的喜事,因为可以尝到味美的猪肉么。
拔猪草,割饲料;切饲料,熬猪料,喂猪……天天如此,辛辛苦苦了一年左右,仿佛是被母亲的眼睛看大似的,一头大膘猪终于可以出栏了。但看得出来,那天母亲有些心疼。杀猪时,母亲会喃喃地祈祷:猪啊,你下世不要做猪,做人吧,猪啊……
杀猪一般放在冬天,或春节前。到了那天,屠夫挎着杀猪篮,里面有明晃晃的刀,哼着曲儿来了。于是,摆好大板凳,放好打稻桶,之内放一只接猪血的大瓷盆,再用大口锅烧一些开水。便开始准备捉猪了。捉猪要叫几个后生来帮忙。人都到齐了,系上围裙,就安排一下分工:屠夫抓耳朵,力大勇猛的抓尾巴,其余的抓猪腿之类的。那时,我已经是16岁了,也得上去帮忙,父亲教我捉猪心要狠动作要快要猛,但我软弱得很,老是不敢近身,等别人捉住了我上去抬抬而已。把猪赶出栏时,那人一个箭步抓住尾巴,把后脚拎空,随即屠夫也抓住耳朵,把前脚拎空,把猪头揽在怀里,其余的人抬身的抬身、抓腿的抓腿,在回荡山谷的胡哩胡哩声,和捉猪时的糟杂声中,在猪的颠、弹、踢的挣扎中,一步一步地挪向屠宰处。把猪按在大板凳上,把头部拖至木桶边沿,猪还一直呜哩呜哩地狂嚎,我们死死地按住它的挣扎,不放。看准了,屠夫拿出刀子朝颈部狠心地捅了进去,在尖叫声中,在白刀子进去红刀子拔出时,血流如注,血流成盆;声音也逐渐消失了。大家才松口气,解下围裙,拍拍衣上的赃物,去洗手了。
接下来就煺猪毛。开水倒入打稻桶中,要不要加冷水,根据屠夫的手蘸试来定。猪放入打稻桶中要浸到滚水,所以左翻翻右翻翻,在热气中,屠夫非常利索地刨毛,唰唰,唰唰,很快就把毛猪刨得雪白的。接着开膛破肚,端出内脏,捣洗肚肠;斩下猪头,割下红头肉(颈部)。小孩们却在一旁美滋滋地观看,感到很快就能吃到肉了,惹得大人一声骂:去去,猪粪气好闻啊。那时一般是吃红头肉的,其余都拿去卖钱。
杀猪吧,总是要通知在外乡的亲朋好友来吃肉,如外公、娘舅等,不管来不来都要送一刀肉外加几块猪血。帮过我家忙的人,及村子里比较来好的人和邻居,也送给一块白肉和猪血,或不送只叫他们吃一餐。当然,他们杀猪时也会叫我们去吃肉和得到一块白肉和猪血。
母亲量气大,红头肉(猪颈肉)切得多多的,放在土灶的大口锅里红烧。猪肉飘香,黄酒是自家酿的,白酒是自家烧的,大家围在一起享用,他们边吃边说,你肉烧得入渗(入味),真入渗;吃得他们难得满口流油……
然而,猪肉现在很容易吃得到,但无论如何也吃不到当年的口味了,而那渐渐稀缺的,返朴归真的杀猪的情景反而让人想念了。这也是让我抹不去的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