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老家乡下,十岁八岁的小朋友凑在一起,在山上,在溪里、在田间、在地头,捉鱼摸虾,掏鸟巢抓蜻蜓,放老鼠、捉泥鳅、采野果,烧马蜂,什么好玩,什么刺激的事情都做过,但是,我们直至现今都还在认为最为刺激、最为勇敢的事情莫过于“放蜂”、“烧蜂”了。
一、放蜂
秋天是大马蜂(学名称金环胡蜂)巢里最忙最热闹的时节,因为在此季节,蜂卵已成蛹,而蛹此时最粗壮,宅们进食量也大,活动也频繁,而成年蜂们则进进出出,出去觅食或捕获归巢,热闹异常!而此时的成年蜂也最勇猛,最好斗,最易攻击人与其他动物,因为此时的成年蜂劳动量最大,每天乐此不疲进进出出没有停歇地忙碌,所以脾气暴燥,谁要再触动了它们,则毫不犹豫地发起猛烈进攻!
“放蜂”可是很讲究技巧和要领的,要找到蜂巢,首先得了解它的生活习性,不同的蜂种有不同的习性。大马蜂有几个习性就鲜为人知:巢在土洞里,巢筑长到60斤以上的,巢边都会有一窝蚂蚁做伴(据说是蜂巢里的蜂分泌出的谷氨酸吸引了它们);同一种马蜂,单个工蜂在野外停着时,翅膀闭着的比翅膀开着的蜂体格强壮,头大的马蜂比头小的马蜂体格强壮。大马蜂是毒性最大、最凶猛的一种胡蜂,其窝建于自建的土洞中,随着其蜂窝的增大,其自我认定的势力范围也从几十米扩展为几百米,大马蜂的最喜欢单独在树林中寻觅小马蜂窝、毛毛虫等,也喜欢在蜜蜂巢洞口猎食进出的蜜蜂,一旦发现蜂类的巢穴,即成群结队地进行驱逐、捕杀并将其蜂蛹全部咬回巢喂养自家的蜂蛹。
“放蜂”的准备工作是这样的,首先到屋后山砍一根至二根5至6米的细黄竹,黄竹以直,匀称、头粗尾细为佳,去除竹枝竹叶后,在黄竹尾部中央破入5至10厘米以便夹持马蜂诱物。备好细麻纤维丝及十厘米长一厘米宽的白纸条(纸条越白越好),将细麻纤维丝的一头系于白纸条一头的尾部,麻纤维丝的另一头则留好活扣。预备完竹杆和白纸条后则要去准备引诱马蜂的食物了。我们到水田里或部山沟里捉几只肥胖的青蛙,将蜻蛙去内脏、去头、去外皮,留下有肉的前脚和后腿,将青蛙肉腿夹串入小毛竹尖顶事先破开的夹缝里,这些物件准备就绪后,我们有时5至6人,有时7至8人往山野林间去寻找出来觅食的大马蜂。有时不需要走多远就能在山岗的茶花上,或是在桃树的受伤部位流出树脂的节节上发现大马蜂,而有时则需寻找大半天才能在某棵树上找到它。
寻到马蜂后,我们大家必须小心谨慎,特别是不能出声,否则被它蜇到可是有生命危险的。首先的动作是引诱马蜂来撕咬青蛙肉,我们把夹有青蛙蜻蛙肉的黄竹尖轻轻地慢慢地往马蜂的嘴边靠,等马蜂嗅到肉鲜味便会开始撕咬,由于青蛙腿肉韧性十足,马蜂不能轻易将肉咬下,这样,我们就有充足的时间来对付它,实施下一步动作了。马蜂在全神贯注地撕咬蛙肉,我们则轻轻将黄竹往回抽缩,待竹尖连同马蜂一起抽缩到眼前时,分工套白纸条的人则要迅速准确地将事准备好的带有活扣的麻纤维丝套入马蜂的腰坎部,通常活扣应从马蜂的尾部套入腰坎,轻轻地辍紧麻丝即可,现在万事俱备只等马蜂哎够了蛙肉起飞了。
放飞第一只马蜂时我们别急于去追赶,而是看它起飞后的具体方向,因为在它尾部飘飞的白纸条十分的显目,等它飞到我们的肉眼望不见了,再派一人到它消失了踪影的山头高处等待放飞的第二只马蜂,循序渐进,一个山头一个山头进行布控跟踪,这个山头的人快与马蜂失联后则高声呼叫前方山头等待的人接棒跟踪,直至跟踪到它的老巢。
有时一天还跟不到它的巢,第二天则需继续放飞跟踪。几十年前我们就是用这最原始的方法放蜂的,如果用现在的五十倍一百倍望远镜进行跟踪追击,要找到蜂巢则是轻而易举了。
“放蜂”首先要有团队精神,因为“放蜂”的目的是要在茫茫山野中追赶天空中飞行的马蜂直至蜂巢。在这期间,每个山头都得有人值守眺望接力跟踪,一环未接马蜂便无踪影,必须从头再放。一个二个人是无法完成的任务,所以必须多人通力合作才能达到效果。其二则是要心细如丝,小心谨慎,否则稍有不慎就会被马蜂蛰伤而轻则前功尽弃,重则危及生命。
每当一座山一座山地跟踪接近蜂巢所在山头、山坡时,我们则需几人一起眼观四路耳闻八方了,因大马蜂对声音、风向、振动相当敏感,所以,当发现有马蜂会在林中环绕飞行或悬停在空中时,那肯定是被惊扰的蜂群出来巡视了,蜂巢也一定就在附近了。此时必须停止一切活动静静倾听是否可听到一声一声断断续续的“嗡嗡”声,如果有此种声音,那是大马蜂进出洞口的声音。此时,我们就得顺着声音轻且慢地向前边观察边前进,直至找到大马蜂挖出来的泥土了。泥土量大说明蜂巢规模较大,反之则规模较小。看到了马蜂老巢了,这时一定要保持镇定,如果巡逻蜂没巡逻到眼前,请慢慢下蹲;如果巡逻蜂离你身体很近,必须马上憋住呼吸、不动声色!待其平息后轻轻地离开,不可急跑,不可以伴动树枝,不可以踩响地上的枯枝败叶,更不可出声喧哗,也就是轻轻地来必须轻轻地离开。如果有大马蜂直对着你冲过来时,立马就向地势更低的山下滚,滚得越远越好,以避不侧。
从“放蜂”的准备到林间“放蜂”,从满山遍野地奔跑跟踪到蹑手蹑脚直摸到马蜂的老巢,至此,离“烧蜂”大功告成只不过才走了一半路程。
二、烧蜂
从放蜂找到蜂巢后,首先必须在白天观察好晚上靠近蜂巢所要行走的路径,这条路线必须是比其它可行走路线的最方便快捷的路线。其二,必须在白天近距离观察好蜂巢的出口,此项工作十分重要,如果蜂巢有几个出口而你只观察到一个出口,局时烧蜂就会出现大问题了,你只烧一个出口的马蜂,而马蜂从其它一个甚至几个出口蜂涌而出,那后果就不想而知了。所以观察判断有几个出口则是烧蜂成败的关健了。
路线确定并且知晓了蜂巢的出口,现在伙计们则可以分头去准备足够的“松明”了,“松明”是老松树被雷劈后留下的伤疤,因为这伤疤常年累月地流出松脂,松脂在此瘀结后就变成了“松明”了。也有些“松明”是富含松脂老松树根,而有些“松明”则是现代人割松脂后弃用的松脂槽皮。总之,“松明”是富含油脂的易燃松柴。准备的松明必须劈成适中的小条状,以便捆把燃烧。
“烧蜂”一般选择在无月的夜晚,无月但还必须无雨,无月是为了在马蜂窝前更好地隐蔽自已,无雨则是在烧蜂时火把不会被雨淋灭。
等到日落西山,月黑风不高的晚上,我们伙伴们有的背松明,有的抬山锄,有的拿劈刀,有的提袋有的挑筐,浩浩荡荡往有蜂巢那座山的小路前进。未到蜂巢前大伙事先都已分工明确,谁主执火把烧蜂巢洞口,谁负责清除蜂巢周围杂草树枝,谁负责警戒,谁负责挖洞,谁负责取蜂巢,谁负责善后消灭火星以免死灰复燃火烧山,等等等等一切安排妥当,小伙伴叽叽喳喳、兴高采烈地来到蜂巢所在地的山坡下。
我们大家伙必须把衣服领口、袖口、裤腿管口扎得严严实实,头上套个塑料编织袋,袋口与衣领口相扎成无缝连体,套住头的编织袋上只挖二个小孔洞可供眼睛观望,手带二层粗工手套(那时尚无皮手套)。一切准备就绪,主执火把者与负责清杂者认准白天观察选定的路线,急速点燃松明火把,迅速冲到马蜂巢旁,将燃烧正旺的火把对准洞口,同时负责警戒的伙伴也必须立马跟上,随时准备扑打外围飞回救火的马蜂。此时,洞内热闹如打鼓,轰轰烈烈起来,成年马蜂如潮拼命往洞口涌出,每只都在拼命地喷洒尿液来灭洞口之火,可刚扑腾到洞口便被明火烧了翅膀迅速滚落到洞内,有的则挣扎到洞外后被烧了翅膀的,掉落在外的没了翅膀的马蜂还有杀伤力,必须由主执火把的助手迅速将这些掉落的马蜂挟捡进已备的瓶成罐中,十几分钟过后,局势已被控制,基本没有外出未归的马蜂飞回后,大伙马上开始用砍刀,锄头等用具清开蜂巢周围的杂草杂物,整开个工作面,以便接下来挖开土层取出蜂巢。
大伙都大汗淋漓,紧张过后都想歇歇松口气,可到此时还不是可以松懈的时候,大伙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因为蜂巢里的成年蜂有的蜂巢一窝里可达几千上万只,一不小心,它们蜂涌而出奋力喷洒尿液和毒素足以能把洞口的松明火扑灭!如果火把被其扑灭,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伙伴们只有将火把慢慢加大,将洞口慢慢掏大,同时敲击蜂巢四周的土层,用震动声来惊忧成蜂出巢出洞以烧之。
待到巢内已没什么动静后,用山锄慢慢掘开洞口,步步为营,发现活体成蜂时,发现一只烧灭一只直至没有活体成蜂。此时负责摘取蜂巢的伙计则可小心翼翼地将蜂巢一层一层地摘下,慢慢放置于筐中或袋里。由于蜂巢叶片里的蜂蛹肥肥胖胖,挤挤挨挨,所以取下蜂巢时必须小心谨慎,不宜粗暴迅速。
大功告成,负责善后的伙伴除了踩灭明火外,必须到山下提水浇洒现场,彻底消灭余火,防患死灰复燃,确保不引火烧山。只有到此时,大伙才欢天喜地地背上胜利成果一路欢声笑语回村准备美食一餐。
大伙儿满身灰不溜秋回到家中,来不及洗漱换衣,大家并七手八脚把蜂蛹出蜂巢叶片的蛹隔里挑出来,个个肥壮的蜂蛹密密麻麻地在巢隔里蠢蠢欲动摇头晃脑,发出沙沙的声响,就似双手搓揉旧报纸发出的声音,甚是好听,那是我们的胜利果实。
在这秋天的季节,小蜂巢里的蜂蛹也有五六个,若运气好,遇到大蜂巢,那可就壮观了!大的蜂巢里蜂蛹可达四五十斤之多,此时,全村的烧蜂爱好者都可来一起美餐一顿了!如若不多不少,则将蜂蛹挑出后,洗尽杂质,清水蜂蛹煮粉干,或加入少许几朵红菇,起锅时撒些葱花,加盐少许压味,这便是香甜美味的“粉干蜂蛹”了!若蜂蛹量多,大伙可分部分回家外,亦可进行油炸蜂蛹,油炸后的蜂蛹香喷喷脆酥酥!只看其油炸后金灿灿的模样就已是唾涎欲滴了!
蜂蛹味美但取之艰难,放蜂、烧蜂虽然乐趣无穷,但十分危险。这都是儿时的记忆了,几十年过去了,但小伙伴们的身影、在那山岗上放蜂、烧蜂时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犹如昨日,那香甜美味的“蜂蛹粉干”依然在味觉的深处,永生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