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去兰考散文

时间:2021-08-31

  开言桑梓未隔遥,路寿楼苍市亦潮。

那一年去兰考散文

  真见桃源俗好客,曾经裕禄率群尧。

  ——题记

  兰考现在之所以闻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在那里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把自己一生最后的时光也无私地献给了当地的百姓。县城里建有焦裕禄陵园,那是老百姓缅怀这位不平凡的县委书记的地方。除此之外,我对于这个地方还有其它熟悉的理由。看史书时读到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的“葵丘会盟”,发现注释中葵丘在今天兰考东。我读书向来喜欢这样的古今对照,可以增长实用的知识,而不是像孔乙己一样只记得回字的四种写法。而且这又是河南的地方,可以更加了解家乡。

  在现实中熟悉这个地方还得从大二暑假说起。那时参加了一个辅导班,被分到焦作孟州,可是没有竞争过当地的辅导班,我和华被分了出来,在负责人的介绍下,我们被派到另一个辅导班,而那个辅导班在商丘民权。华的家在周口太康,离得不是很远,而我暂时又不想回家。于是,我们服从了分配,跟着负责人坐车到了河南理工大学(负责人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在这里,华的男朋友辉也从新乡赶来了。之后,我们又坐车到郑州,买上了晚上到兰考的火车票。

  火车还有几个小时才能到,反正时间也还充裕。我们跟着负责人在火车站附近的餐馆吃了饭,然后就背着行囊来到了火车站外面的广场上。夜幕渐渐深去,广场的人也渐渐少了些,印象中还有不少的人在走动。那是当时我去过的最大的城市,没有想到深夜居然还有这么多人。周围建筑上亮着灯,照得广场上一点儿也不冷寂。我们没有什么地方可去。就在广场上找了个空地,然后铺上单子,躺到了地上,休憩着等着火车的到来。我躺在地上,仰望着布满星星的天空,感觉自己像是做梦一般。偌大一个城市,如此多的房间,那么多亮着的灯光,想来没有一个属于自己。这个灯火辉煌的城市,觉得忽然离我那么远,虽然我就躺在她的心中。我感到一种人生地不熟的感觉。天上的星光,我已经许久没有看到,也不知道以前忙什么去了。想想即将到达的未知的兰考,更觉得陌生了。长这么大,还是头一次跑这么远,算算,离家足有六百多里了。听着周围人来人往的嘈杂,我的心里倒是异常的冷静。同伴有的已经呼呼睡着了,我瞪着眼睛,却丝毫睡意也没有。流浪的感觉不住地侵袭心头,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流浪歌》。以前从来没有感觉到家在我心中有温馨向往的地位,躺在这平坦的广场上,对家的思念越来越强烈了。

  等了几个小时,终于等到了火车。这是我第二次坐火车,新鲜感已经不减第一次。只是,这次由于人多,我们都是站着。我实在没有想到,大晚上居然也有这么多人坐车。

  到兰考时,天已发亮了,只是路上行人甚少。出了车站,看到两边陈旧的建筑,我忽然觉得自己很像文革时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也许,真是电视电影看多了。虚幻的镜头终于在现实中展现,倒觉得自己在虚幻中了。清晨的安静凉爽,将我的冷静唤醒了。周围的树木和其他地方没有什么不一样,可依然觉得带着浓重的陌生感。现在只记得当时坐了一辆破旧的三轮车颠簸到了目的地,路面很不平,好像马上要修的样子。我在车上坐着,手里紧紧拽着后面的挡板,一点儿也不敢放松,生怕自己会被颠出去。恍惚中似乎见到了焦裕禄陵园,也忘记了正门是什么样子,只记得看见了长长的围栏。把我们送到,负责人就去民权联系相关事宜,让我们暂且呆在兰考。我和华还有辉洗漱了下便去街上吃早饭了。

  毕竟只待了不到一个小时,时间又过去了五年,只能残存些大概的印象。当时街上除了起早买早餐的,行人并不很多。也许我们所在的是县城边缘吧。我们到了一家店铺,点了馄饨,老板很随和,并没有给我们陌生的感觉。而且听他们说话感到十分亲切。我的老家在黄河北边的封丘,当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的县,和兰考离得不远,而且我小时候在老家呆过两年,正宗的河南话虽然不见得会说,但绝对能听出来。这时,忽然想到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诗句。听到家乡话,内心忍不住一股股暖流涌起。因此,这里虽没有像孟州那样有韩愈给我亲近的感觉,却因为乡音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人,总要有所归宿。家乡,是人不由自主要选择的地方,所以才有“树高千尺,叶落归根”的说法。以前总是体会不到这两句的真理性,兰考一行,给了我真切的感受。看来真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吃饭的地方的周围现在给我一种灰蒙蒙的感觉,路面有些坑坑洼洼,周围的房子比较破旧,看起来就颇有年头,有些好像马上要拆了。现在想来,没有觉得有什么现代化的建筑,感觉像是进了桃花源一般。似乎外面的熙来攘往和这里一点儿关系也没有。但我们毕竟没有在县城里转,单凭这几间房就妄下决断,未免太片面。也许是时间太早的缘故,或许是县城边缘的原因,直到现在我都觉得那里很安静,虽然也有商贩买卖,却没有给我纷繁喧杂的感觉。很怀念这平静的灰蒙和店家的坦诚好客。脑海里兰考的印象随着时间地流逝而显得越发不清晰,只能从仅有的回忆中寻找着当年的痕迹,也许现在再回到当初的地方,我也不一定能辨认出来。但当初的那幅场景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印象中,像电影镜头一样偶尔会重播。这种静静的回忆带着一丝淡淡的哀伤,七年的时间里竟然没有去思索那里的事情,直到今天写东西而看到题记中的诗时,才去按图索骥地寻找。也许再过几年,当时的情景就会完全虚化了,或许会把某个电视剧或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