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生活抒情散文

时间:2021-08-31

  “读书,是一种习惯,是内心的需要,是一种宁静的观照和期许,每每茫然无措时,一卷在手,内心确是心香一瓣。感谢书籍,感谢那些优秀的灵魂在文字里绽放的芬芳。”,多好的文字,深刻地诠释读书与生活的哲理,可读性强。 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与世博同行,这是今年上海书展的口号,我向来对口号持怀疑之心,但书香弥漫的日子确是让内心如此欢悦,尽管赤日炎炎似火烧。

读书与生活抒情散文

  讲座,签售,林林总总,热闹非凡,我选择十二日下午去听了江苏作协主席范小青在上图的讲座,和十四日安意如在上海展览中心的签售。

  范小青的讲座题目有些大:当下的文学与创作。与上次听王安忆相较,范的语言有些慌张,相对于写作,她没有在文字里从容,据说沈从文当年在讲台上说不出话来。但内心的河流水草丰美。

  她已经写了十七部长篇,两百多部短篇,数量可能快赶上莫泊桑了吧。值得尊重的是,这都是她勤勉的内心的结晶。一个人内心的坚守如此,我们当为之喝彩。尽管她仍没有像迟子建那样染指矛盾文学奖,但在我阅读的认知里,女作家她和铁凝,王安忆,方方,池莉,张欣,黄蓓佳…一样有执着的文学的心灵,且硕果累累。

  她讲的中心主要是转型期人的浮躁,心灵的焦灼,心的无可居所,以及纯文学的困顿。

  其实她是想表达一种静,一种文字才能表达的内心的宁静。

  她的短篇的视角往往都很好,能够扑捉时间流里人们内心的困顿,迷茫,尴尬。

  她讲她的《赤脚医生万泉河》,她说她插过队,好像王安忆也插过队,这群人好像还很多,陈村也是,特别是写《孽债》的叶辛。她诉说那时的艰苦,但她依然对那个时代深深的回望,回望那时人心的纯净,透亮,宁静。

  这值得深思,当物质蓬勃之时,我们的心为何却惶惶不可终日。

  活着,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多么美好而重要呵。

  这世间有多少人能坚守自己内心的品质呢,哪怕是寺院里的僧人,我仍然记得那次在松江华亭老街的西林禅寺门口看到的坐奥迪车的和尚,也清晰地记得一次乘车,一个居士娴熟的把玩她手上的红色手机。

  佛心和禅心,也许仅仅靠穿了僧袍之类还是远远不够的。苏东坡一贬再贬,我一直觉得他是真正的我佛慈悲,甚于电影少林寺里的方丈。

  我尊崇和祝福那些在文字里跋涉的人,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拥有我们的泰戈尔,川端康成,托尔斯泰,雨果,帕慕克,卡夫卡,博尔赫斯,马尔克斯…他终将像孔子一样成为我们民族文学精神的高标。

  安意如在书展首发的新书是《世有桃花》,一袭白色旗袍的她,坐着的时候古典,端庄,婉丽。她的眼神清亮,算是明眸善睐。只是她的双拐让她走起路来触目惊心的让人心疼。

  残忍的上帝幸好还给了她一颗敏感,浪漫,古典,温情的心。如同于丹对论语庄子的解读,她的功不可没在于让许多惧怕古文的人从中找到了温暖的触角,我相信她一定历经了比常人更多的成长的艰辛,就像那个大获成功的歌手杨光。他们的才华和勤奋让我们肃然起敬。

  她的签名显然是训练过的,熟练而流畅。

  读书,是一种习惯,是内心的需要,是一种宁静的观照和期许,每每茫然无措时,一卷在手,内心确是心香一瓣。感谢书籍,感谢那些优秀的灵魂在文字里绽放的芬芳。

  我爱读书,这是心灵的呓语,有了书,生活里的许多不堪和一些几乎不可忍受的忍受居然就那么走过活过了。于我,读书,是生命里最真的梦。

  我向往的阅读状态,一份安闲的心,在某个黄昏,淡淡的夕阳,一杯不浓的咖啡,静静的目光走过文字,透视心灵,也许纸张已经泛黄,单一份悠远的古意一定恍惚让我回到唐宋。

  我不习惯在网上看书,眼睛和脊椎似乎都无法承受太久,我的心也许慢慢变成腐朽之物了,幸好对科学的东西渐渐也能接近了,当忍受成为一种习惯,也会滋生一种无言的从容吧。

  我因为爱读书选择背井离乡,历经种种,对生命里的种种渐已淡然,尽管人世的纷繁芜杂依然。但只要有了书,我宁愿是黄昏时水边的一片叶子,愿你是那清澈的波,我愿以一片叶子的方式在你的心湖荡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