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着时光看丁塘古村散文

时间:2021-08-31

  去丁塘古村的路上,我还以为村子里的人都姓丁,到这里才知道,全村皆姓“刘”。

隔着时光看丁塘古村散文

  这个有近千年历史的古村,素称吉州的名姓望族,它在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兴桥镇,交通便利。其古修的族谱记载着小村自尧及汉,到唐宋元明清的渊源,丁塘刘族源自汉高祖刘邦。这个走过近千年岁月的古村,犹如一粒珍珠,隐藏在青山绿水间。

  最先吸引我去丁塘古村的,是摄友拍摄的一幅照片,那一排一排的“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的庐陵古建筑,在阳光下,全都抹上了素净雅致的光泽,我的眼睛一眨不眨,盯着安静而厚重的画面,感受到了一股时光柔软的喘息声。透过岁月的雨雪风霜,想打探丁塘古村的前世今生。

  其实,庐陵古村很多,仔细打探每一处村子,村民总能说出村子有别于其他村子的道道来。丁塘古村也不例外,据说有十八口池塘,呈一串玉珠,护卫着村子,且池塘呈硕大的“丁”字型,意味着村子的人丁兴旺,这是冥冥天意,也是自然造化。忽而又想,这是不是此村被唤作“丁塘”的唯一理由呢。

  我去过一些庐陵古村,丁塘古村有别于其他古村的一个显著特点,其村子不是建在一块平地上,全村座北朝南,北高南低,西高东低,错落有致。为了拍摄的需要,我们选了村西一户人家的三层楼房为制高点,俯视四周,小村尽收眼底,一座房子,一排房子,一群房子,聚拢在一起,果然气场强大。

  同来的摄友开始大胆勾勒出丁塘古村另一处景致了,如若秋季,在屋顶上晾晒着一团箕一团箕的红辣椒,金黄的玉米,青青的豆荚,绝不亚于婺源篁岭景区的“晒秋图”呐。

  丁塘古村多为明清建筑群,墙面为“清水墙”,用“蓝灰勾线”,眠砖到栋。有一些晚清建筑,威武的青石门柱,漆黑的大门,四周描以红边,大门两侧则有红底描金的斗方,多是引导人从善和修为的警句,在村子里穿行,两墙之间窄窄的巷道上空,不时有麻雀飞来飞去,房前屋后,有竹影绰绰,有青松翠柏。动与静,远与近,古与今,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古村静穆在时光里,又有立于时光之外的况味。

  丁塘古村有祠堂十一栋,总祠是刘氏宗祠,也叫“一本堂”,三栋房祠为怀远祠、敬爱堂和孝思堂。有支祠七栋,分别是元任公祠、叙谊堂,五氏堂、六德堂、七家祠和任庄公祠,虽历经风雨,大多保存完好。

  现在看到的修缮一新的“一本堂”,有前堂,中堂和后堂组成,占地面积八百多平方米。祠堂里花鸟虫鱼,珍禽怪兽雕刻得惟妙惟肖,整座祠堂气势恢宏。据说,中堂梁架上,存放着一把十多米长的木条方尺,此古建筑工程图样尺,世间仅存两把,一把在英国伦敦,一把就在丁塘。

  修葺一新的“一本堂”,虽说少了一些老去的味儿,但多年之后,经过岁月的浸染,这里的一切也将会古意悠悠。

  “一本堂”内有一个大天井,泛着青苔。整个宗祠是“红黄黑”基调:红色的廊柱,金色的雕刻,黑色的边框线,“一本堂”匾额高悬在正厅中间,白底黑字,遒劲有力。“一本堂”匾额下面,供奉着开基祖夫妇的巨大画像,画像中间是一个拱形的小门,画像两侧,题有对联“一脉始祖帝王将相叱风云名千古,本宗前贤才子佳人闯九州流芳万世”,对联两边是两个侧门。我见过的祠堂,正厅供奉着开基祖的画像,多为开基祖公,中间是闭合的,这次见到了开基祖夫妇的画像,并且中间还有小门,我还是第一次见到,真是开了眼界。

  这两个画像,在整个“一本堂”非常显眼,一走进祠堂,就好像和逝去的时光对话,慈祥的老祖宗,也好像一直在默默注视着这里的一切。

  侧门的后面,是中堂,也有两个小天井。我曾去过富田古村的王家大祠堂,那里的天井也是一大二小,呈“品”字结构,寓意子孙后代品学端正。这里的“一本堂”一大二小的天井,是不是也有此寓意呢?

  遇到本村的刘建泰和魏全妹两夫妻,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七十四岁的刘建泰老先生,和开基祖的画像,竟然有八分的相似,让人不得不承认血脉的顽固和传承的力量。我请刘老先生和背后的祖先一起合影,在这里,远去的时光和现世的安稳一起融合了。

  健谈的魏全妹说,在1958年,这个祠堂里,一天就有22对新人结婚拜堂。她说,这个祠堂,都是做红喜事,每一个嫁到这里的刘氏媳妇,都要先进祠堂拜祖先的。

  她说,那时的新娘子都是坐轿子来的,进祠堂前,祠堂的所有门都是关闭的,要头牌抬轿子的硬汉连踢三脚,大门就自然打开,新娘子才能抬进来,这时,现场要杀一只鸡,扔在轿子下面,有辟邪保平安的意思。新娘子下轿后,走在天井处中间的那块大的青砖上,要止步,这时,新娘子要跨过点着灯芯的火盆,有贴着“囍”字的篾筛子顶在头上,以求驱邪纳福。

  魏婆婆真是一个免费的资深好导游,她思维敏捷,一问,才知道她高小文化。她说刘老先生的爷爷很有钱,做积德行善的好事,修青石板路,从吉安一直修到湖南衡阳,可见他家当时殷实的资产。

  在冬天,一边烤着木炭火,一边听着爷爷讲以前的故事,她说她家公还手抄过好几本家族起源和轶事呢,可惜后来不慎遗失。我问起前堂正厅两侧长达十米的木凳子有何作用时,她笑着说,这是“跪凳”,村里触犯了规矩的人,要双膝跪在这里的。见我有疑惑,她还饶有情趣地给我做示范。

  村有村约,祖有祖规,我相信。

  我看到“一本堂”左侧供奉的三尊福主神像,中间是忠烈康王,刘老先生见我凝视着三尊菩萨看,他笑着说,你看这前面的一排生铁烛台,这可是老古董了,原来,祠堂里有好多旧东西,文革时都被毁掉了。不过,带头毁坏这些老物件的人,没有一个过得好的,可能是老天的报应吧。

  他真诚地邀请我农历八月初八再来,到时有“抬菩萨”舞龙灯等活动。我又对菩萨旁边的一棵连根带梢的竹子产生了兴趣,一问才知道,原来,这竹子上端青色的竹叶是用来摇风水的。

  丁塘古村值得一提的是,有二十多处青石材质的“泰山石敢当”,两栋房屋的中间对着墙的位置,冲着路的位置,房屋的拐角处,不经意间,总能看到这辟邪的专用利器。

  听刘老先生介绍,原来,村里有酒肉糟房,商铺药号,乡试馆,学堂等。在一处民房的墙壁上,我看到了用石灰粉制的一个店招牌,上面是四个空心的楷书大字:大生糟坊。大生糟坊左侧的墙壁上,是一处白底黑字的对联,上联是:此处清幽惟我爱,下联是:只般意味少人知,横幅是修蘭室静。我想象着,这古建筑是否是一处书房呢,同来的摄友说,见识了吧,原来的人,即便是在乡野,学问也大得很,生活品味不一般呢。说起当年祠堂前面的旗杆石,刘老先生很是惋惜地说,文革时期,有的丢到池塘了,还有一对在池塘码头上,要竖起来的话,就竖在祠堂两边,他甚至还把这两块旗杆石具体安放的位置都想好了。

  是血脉和传承的力量,让一个人和一个村子息息相关,让一个人与一个祠堂融为一体。

  村子前面有一座山,叫柜台山,自古以来,丁塘人在湖南、福建等地经商的特别多,是柜台山的福祉,让刘氏族人赚得个盆满钵盈,抑或是刘氏人聪慧而和善的性情使然呢,总之,那一栋栋的气派的古建筑群,就是最好的实力的见证。

  丁塘古村的排水系统异常完善,那一块块平整清亮的青石板,像无声的接头暗号,把每栋房子连接在一起。青石板的巷道,“热天可纳凉,雨天不湿鞋”。由于古建筑是北高南低,每栋房子前面,有一米高的条石墩子,既可以防止孩子不小心掉下去,又可以坐在上面纳凉闲聊。我的脑海里,开始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男女老少安然地坐着条石凳上,或吸着旱烟,或纳着鞋底,或喂着孩子,鸡狗在腿弯处钻来钻去,那情景,全是温馨。

  我在青石板上慢慢行走着,魏婆婆似乎意犹未尽,一直跟着我免费解说。刚瞥见池塘,她兴奋地用手一指,从她口中,我知道了池塘前面的那个菜园地,就是当年开基祖居住的茅棚,开基祖从安福枫田迁来的,一路繁衍,才有今天人丁兴旺的丁塘古村。

  她又带我去看了古井、古塔和古樟树。庐陵人把樟树视为“风水树”,有“无樟不成村”的说法。一个古村的气场和年龄,村头的古樟,是最有发言权的标志物。她说村子原来有三株大樟树,可惜一株烧坏了,树心还可以摆下一个八仙桌呢。

  在一处种着空心菜的菜园处,她又透露,当年是一处“皇封诰命夫人贞节坊”,文革时被毁坏。我心疼地问起守节人的年龄,还不到十八岁,心头瞬间一紧,她还说出了另一个小秘密,她老公的一个婶婶,守节的年龄更年轻,才十五岁,听着这两个凄美的故事,我更愿意把丁塘古村敬奉在心尖。

  村子南边六百米,就是庐陵古刹“因果寺”,寺内神像亭立,香火不绝,我不得而知,这千年的村子,是否得益于因果寺的护佑呢?

  走在丁塘古村,就像走在老去的时光里,就像走在古色古香的意境里,让人不得不缓行,这里的一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

  今年的农历八月初八,我还会再去丁塘古村,我想更多地感知古村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