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旧时光散文

时间:2021-08-31

  油坊——人生启智

怀旧时光散文

  十五六的时候,妈妈让我去榨油。她在蛇皮袋子里装了五十斤油菜,绑在自行车后座上,我骑着二八的自行车,到十里开外的小寨油坊去榨油。一路上,心情就像耳边的清风,松爽轻快。很快就到了小寨油坊,因为以前跟着大人来过,轻车熟路。

  一进油坊大门,油坊里到处都是黑黢黢的,但是炒熟的油菜籽散发出清香的气味扑面而来。纯正的芳香熏得人有点睁不开眼睛,定睛一看裂开了黑色皮的油菜籽,露出了黄绿色的果仁,在机器里翻江倒海般欢腾着。要把一粒粒果肉饱满的油菜籽炸成油水,需要许多次清洗搅拌,碾压粉碎。因为前面还有几家人等着,我就出了门准备在外面等待。

  门外大院里,坐着一位拉二胡的老人,发须雪白鹤发童颜,悠扬的琴声在小院上空氤氲飘荡。我听着有点入迷,虽然不明白他拉的是什么曲子,但是我能感受到琴声里意境在不断地深入,苍凉。好像是清静的夜晚,凉风习习。有人独上高台,把酒临风。忽而,月下有朋造访。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酒毕,人散,夜更凄凉的样子。老人问我,你听出了什么。我就照实说来,他站起身来让我试一试。我端坐在小凳子上,右手持弓,左手按琴,紧张地开始试练。老人悠悠地说到:“我有两把二胡,可以送你一把!”我不假思索连忙摇头,因为父母从小就家法严苛。

  我第一次在老人那里知道了人有四种情形:“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后来才知道这是孔子的话,意思是:天生就懂得的人最聪明,通过学习而懂得的人次一等,遇到困难才去学习的人又次一等。遇到困难还不学习,就是下等的愚民。但我不明白,自己不接受老人的馈赠,算不算画地为牢困而不学。

  该我榨油了,我只能弃琴而去,向老爷爷谢别。在那个年代,我的思想意识浅薄局促,除了完成大人交给我的使命,其他的事情想都没有想过。现在想来,真是有点后悔莫及。练琴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从小练习,就是在历练童子功。但是,再往深想,自己及早脱身,未免不是个好事情。毕竟,防人之心不可无啊!

  那次榨油的见闻告诉我,我就是个以耕读为生的普通人。处在学而知之者的行列,如果不及时努力只能沦为困而学之之列。也就是我后来所知道的为学之道:“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放马易放难收。”

  红磨坊——人生启慧

  在没有磨面机的时代,我们平日里吃的米面,都是用碾子在磨盘上推碾出来的。大家在农业博物馆里可以看到,那种在碾子上装一个架子,外连一根棍子,人推着碾子,一圈又一圈地转动,把谷子和小麦在磨盘上碾压成粉末的农具模型,那就是当时人们最重要的生活大件之一。那也是缱绻在我们心头最温馨的地方-----红磨坊。

  我们村的磨坊就坐落在村子最中央的水井坊后面,因为那时候人们劳动比较忙,天不亮或者擦黑时分,大家赶着时间来磨面。乡亲们一致提议,把磨坊涂成红色,好找。磨坊里,最早就是磨小麦的,后来还轧辣椒和黄豆等等。因为北方人不种大米,我们大多数时候以小麦和高粱为主食。看着自己一圈圈推动着碾子,白花花的面粉随着碾子顺势而出,很有成就感。没有力气的时候,我最喜欢推碾子。这是妈妈告诉我的,等到我不喜欢推碾子时,我已经长大有了力气。但是,磨面粉的快乐,就像日渐散落的白面粉一样,清晰可见余味悠长。

  那时候,红磨坊边上总是围着跳方子、丢方、抓石子、和泥打包做游戏的小孩,他们一个个生龙活虎,开心快乐。虽然脸糊得很脏,衣服也是破破烂烂,有些甚至一把鼻涕一把泪,到处乱抹。但是大家的贫富差距不是很大,谁也不笑话谁。精神世界里,充满着满满当当的欢乐和正能量。

  女人们总是头上戴着白帕帕,袖子上戴着花袖套,身上围着围裙。现在才明白,那时候人穷,吃得穿得要有粮票和布票才有资格去买。所以,人们总能想到更加实惠方便的保护措施。不像现在,头发脏了洗发水随便买,头发随时洗。衣服有的是,脏了随便换洗。磨一次面粉,就好像出征打仗,有了胜利的果实,人们心中喜滋滋的。虽然很花费力气和心血,但是劳动很快乐,很环保,几乎全是手工完成。在艰苦的劳动过程中,人们相互帮助,谈笑风生。那种悠闲时光,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

  有次磨面时,一位邻家大哥告诉妈妈,财主家不用人来推磨,而是套上驴子来代替人工。大家听了哈哈大笑,原来人们干的是驴子的活计。我就在想,再能干的驴子也不如人灵巧。人可以套上驴子来拉磨,那驴子怎么不能把人套上。人拉磨是自愿的,驴子除了吃,还能自愿干什么?

  后来,听说人们在驴子前方挂一个红萝卜,驴子因为眼前这个红萝卜诱惑,就会心甘情愿地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任劳任怨。人们如果目光短浅,就不会让驴子卸磨只做驴子,而发明和创造更多的机械化智能化。可见,人类的高明就在于能在不断运动中创造发明,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轻松快乐。人类不愧为万物之灵啊!

  铁犁铡刀——精耕细作的农具回忆

  说来很奇妙,据说我父亲正式接纳我姐夫做我们家的金龟婿,是因为姐夫二十出头就是犁地的好把式。自从我姐姐和姐夫开始相亲,父亲总是心里不安妥,怕姐姐吃苦受累。姐夫总能适时地秀表现,挑水、砌墙、收种,风雨无阻。姐姐姐夫的婚事,终于在姐夫给我们家犁了一大片水浇地后,终于拍板定案了。

  身为木工的父亲,看重的姐夫的吃苦耐劳和聪明悟性。作为年轻人,村里没有几个人能像姐夫一样,犁起地来有模有样有板有眼的。虽然那时候还不兴出门打工,土地是人们唯一养家糊口的命脉。但是犁地作为高难度的农活,父亲把它作为考验女婿的一道难题,真可谓奇思妙想。

  套牛拉犁耕地现在几乎要绝迹了,但是那项手艺的确不比开车更加容易,要经久锻炼反复尝试才能耕作自如。套牛需要一系列行头,木犁铁铧也是现代城镇化后要绝迹的农具之一,把这一系列农具要自如地靠耕牛来驱动,不是一星半点的难,而是很难。聪明的姐夫,当年为了能娶到姐姐,也是蛮拼的!

  在父辈们眼中,土地是唯一可靠的命根子。能把农活儿做到极致的人,一定能把自己的小日子过得风生水起,精彩无比。现在看来,最质朴的考验方式,也是最靠谱的相亲标准。

  牛要吃草料,除了一定的细食料,牛吃的草需要铡刀切细了才好拌料。就像古代铡美案中的铁铡子,一个人把草料用手捆扎整齐,跪地而放在铡刀口处,双手笼着草料,草料太长时一条腿跪压着以免散落。另一个人按住铡子刀把往下按压,草料一寸一寸往前放,铡刃一下一下切压,草料就被铡成一寸来长的小段儿。一般有技术的放草料,有力气的按压铡刀。家畜家禽的草料有了,牛儿更壮鸡儿更肥,农家的日子就会越过越好,越来越甜蜜。每次姐夫来我们家,父亲总是把技术活儿交给姐夫来办,自己争着按铡刀。多年以后,我才慢慢明白他老人家的苦心孤诣。

  那时候,能拥有一头牛一把铁犁的人家就是村里的先进分子和土豪级别。现代化的联合收割机,收种一体化,一次性就到位了。但是,留在人们记忆中的牛拉铁犁,却清晰的定格在人们心中,定格在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前沿末端,成了每一位农家子弟最亲切的回忆。

  生活需要我们时时低头走路,也需要我们不时地抬头看天回头自省。那些遗失在记忆中的物品,总能在生命的拐弯处熠熠生辉。现代生活的分工越来越细,越专业化,人们只能各司其职,对自己专业外的东西愈来愈陌生,陌生产生新奇,新奇让人们灵感迸发。从哲学的意义上来讲,生活的本质永远不会改变,改变的只是生活的方式而已。

  在行将结束的生活方式中,我们能读出人类最朴素的温暖情怀。虽然,我们不是仅仅靠吃米而活着,但是为了活着,我们必须要吃米。怎么吃成了目前最头疼的事儿,因为原汁原味的东西不好储存。我们的德行和技术,有时候还架不起我们日新月异的欲望,还是要时不时地返璞归真,回味回味旧时的光阴和日子,从中汲取更加温馨的画面,想象一下过去那么艰难的日子,我们都能开心走过。有时候贪多求快,不妨慢下脚步,细细思量一下,我们那么急躁,究竟要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