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语中的人生哲理

时间:2021-08-31

  如果喜欢的话可以去读一读扎西活佛的微博,你会发现有很多的经典哲理人生佛语:

佛语中的人生哲理

  不圆满的是自己的烦恼,不清净的是自己的业障。你有看不惯的事,说明你的智慧不够;你有看不起的人,说明你的慈悲不够。有慈悲的人,没有看不起的人;具有智慧的人,没有看不惯的事。其实,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和合而灭,都是正常的,没有不正常的。只是众生的因缘不同,所以才有不同的显相。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成功,看到别人取得成就时,要想想他为之付出的汗水与艰辛,他之前所做的准备与谋划。而当你如愿吃到甘甜的果实时,你也要弄清楚为什么自己会成为幸运儿,否则幸运只是暂时和偶然的。凡有果,必有因。与其在不幸时怨天尤人怪佛祖,在好运到来时狂妄的得意忘形,不如多想想“因果”。

  佛,不是一尊偶像,而是人生修行的硕果。不一定要焚香叩拜,佛在心中,而不在身外。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佛之所以为佛,皆因他看透了常人看不透的局,做了常人做不到的事。人之所以是人,皆因七情六欲缠身,看不透,也走不出来。佛有大小,人分三六九等。若心能顿悟,学会满足,你我皆可成佛。

  发现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开悟;改正自己的错误,这就是成就。发现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彻悟;改正了所有的错误,这就是圆满。让佛学禅语告诉你什么是生命的智慧吧,能悟多少算多少……能让自己快乐、自在,这是真聪明、真能干;能让自己和他人解脱烦恼与痛苦,这是真智慧、真慈悲。

  不要总指望别人理解自己,相反,我们应学会去理解别人。当我们真正走近别人内心的时候,别人也才有可能会用心来理解我们。我们总在追求概念性的自我、或想像的自我中,宣称要活出自己,却忘了寻找自己的本来面目。我们试图制造一个自我,代替自己的存在,可是替代的了吗?

  人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千万不要过分与自己较劲。努力化解麻烦是必要的,但有些事情明明无法挽回,你又何苦纠缠下去呢?过去的就是过去了,自己与自己较劲,只能增添新的麻烦,而对自己造成新的伤害。所以,想想因果,要明白一切都是自己无量劫以来业障的显现,现在是消业的时刻,这样想就会放下许多。

  苦非苦,乐非乐,只是一时的执念而已。执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会自在于心间。有些人,有些事,是可遇不可求的,我们是强求不来的,既然这样,就放宽心态,顺其自然。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由心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拥有一颗安闲自在的心,保持豁达的心态,不让自己活得太累。

  最痛苦的时候,可能是最开阔的时候;最脆弱的时候,也可能是最坚强的时候。告诉自己:“不要逃避痛苦,我要好好利用它,变得更具慈悲心和利他。”毕竟,痛苦能教导我们慈悲。若你曾经受苦,你会了解别人受苦的感觉。而如果你是在帮助别人,受苦可以让你理解和产生慈悲心,裨益你帮助别人。

  师父问徒弟“你抬头看到什么?”徒弟说“天空。”师父说“天空很大,但我可以用一只手遮住整个天空。”于是师父用手掌遮住了徒弟的双眼,“你还能看见天空吗?生活的烦恼就像这只手掌。它很小,你若放不下,总是拉近挡在眼前,看到的就只是烦恼;你若放下了,看到的将是无限的人生美景。”

  若不能发现自己的缺点,就等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也意味着不认识自心本性。此时,我们看到的宇宙和生命都是假相、缺陷、不圆满。当你真正认识自 心的本性时,发现自己是佛;当你发现自己是佛陀时,同样的发现处处都是清净刹土,人人都是如来佛。这就是"相由心生,境随心转"的道理。

  人生的幸福,需要平常心去承载。人之所以痛苦,往往是因为欲望太多、满足太少。人生的修行,很大程度就是对欲望的控制。谁都会有欲望,但超过自己承受范围的欲望,只会让自己陷入痛苦的泥淖。学会满足,就是掌握了开启幸福之门的钥匙。修炼一颗平常心,痛苦就会越来越淡,幸福就会越来越浓。

  如你的内心装满了“嫉妒、愤恨、恼怒、哀怨”,你将永远无法感知到人生的“光明、快乐、自在”,你将永远无法感悟到佛陀的“大慈、大悲、大智、大慧”。一个有漏的容器,是无法装下殊妙智慧的甘泉,所以你要下决心:清除心中有漏的污浊,今生宿业、今生了,不必纠结拖延至来世。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莲花生于淤泥之中却圣洁不染,因为它永远保持着一颗圣洁的心,这颗心便让它开出莲花。人生活在俗世之间,或是因为无法控制心中欲望自以为是,或是因为年轻不成熟,做出一些错误的决定,办出一些错事来,迷失方向不是最可怕的,只要能够反省自己,找回本心,一样可以开出莲花。

  每个人的根基福报因缘想法都不同,所以不要太执着,总是去要求别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完美,想开了想通了就是完美。心如如不动,没有被境动,没有被境转就行。什么叫如如不动?就是你知道他这样做也是对的,各有各的业力,业力现前的时候很难避免。缘来了聚缘尽了散,以这样的心态面对,才是自在。

  佛法的核心只有两项: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的大慈悲心,及破除一切执著的大智慧见。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皆不离此两项原则。

  我们常常被一个“争”字所困扰,争到最后,原本阔大渺远的世界,只剩下一颗自私的心。如果心胸开阔一些;得失看轻一些;为别人多考虑一些,哪怕只是少争一点,把看似要紧的东西放一放,你会发现,心会一下子变宽,世界会一下子变大。不争,是一种人生境界。

  这世上,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也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对别人多一分宽容,少一分苛刻,就会减少许多令自己后悔莫及的事发生,也能避免许多人间悲剧的发生。人世间最大的美德是宽容,我们要学着用宽容的胸怀去体谅和接纳他人。当我们用贼眼看人时,人人都是贼。当我们用佛眼看人时,人人都是佛。

  1.看人不顺眼,是自己修养不够。

  2.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3.世上本无事,闲人自扰之。

  4.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6.说人是非者,定是是非人。

  7.口为福祸之门,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8.行有不足,反求诸己。

  9.真正慈悲的人,容得了众生的过错

  推荐阅读:

  佛语禅心个性签名100条

  佛语禅心经典语录

  星云大师语录

  延参法师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