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妻子忧心忡忡,吃不香睡不好。为何?只因33岁“高龄”的妻妹,已住进医院待产,折腾了好几天,两次进产房,还没能顺利生产。姐妹连心。妹妹受苦,姐姐自然痛心。
妻子深深的担忧,我看在眼里,就劝她说:“我们用祝福取代担忧,好不好?祝愿老妹――相信医学,必生‘贵’子。无非是她多住几天医院,多交点医疗费,最后一定能顺利生个更‘金贵’的孩子。”
妻子闻言,点头而笑。
过度的担心等于诅咒。我的文友曾奇峰曾撰文指出:我们对他人尤其是亲人的安全、健康和幸福的担心,是爱的表现形式之一,它强大地链接了身处其中的个体,使每个人都免于孤独和无助。但是,过度的担心,会导致很多的负面情绪,如焦虑、烦躁、恐惧等等,严重时还可能采取一些过分的控制和保护措施,最终导致日常生活和亲密关系的破坏。
此言有理。现代社会,让人担忧的事太多了:年轻人担忧能否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中年人为能否顺利买房、结婚、生子忧心忡忡,老年人又为能否老有所依而伤怀。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人这一生实在太苦,各阶段都有担忧的事,如何应对绵延不绝的忧虑和惧怕,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和勇气。
我以为,正如春种秋收冬藏一样,必要的忧患意识不可缺少,它能帮我们储备好能量顺利度过生命的“严冬”。但凡事过犹不及,担忧也应适度。
当我们每天为未来忧心忡忡时,生命旅程就会被染上担忧的底色。尤其是替他人担忧,比如担心孩子放学路上会不会出车祸、担心老公跟女同事是否走得太近、担心远方的父母身体可好……这种“杞人忧天”的行为其实有害。
心理学家认为,用积极的祝福代替消极的担忧,更有利于让事情往更好方向发展。人总会不自觉地按自己或他人的预言来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而担忧正是消极的“自证预言”。比如整日担忧孩子高考会失利,他原本无所畏惧的心或许会无形中背负上害怕失败的沉重包袱,结果进了考场果真因压力大而考砸;天天担心自己的工作会捅娄子,结果对手头的任务分了心,结果错漏百出。
与其忧心忡忡,不如顺其自然。果然,就在妻妹住院第9天的晚上,电话响了,我和妻子终于接到了期盼已久的喜讯:妻妹顺产,喜得一个7斤2两的千金,母女平安!
生命的天空充满未知的风雨,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得每天包裹着雨衣行走。要想避免忧虑过度,我们不妨用祝福取代担忧,不管对自己还是朋友、亲人,都要试着用悦纳和祝福的心态面对困境。
只祝福,不担忧。你说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