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茶品味品人生的哲理文章

时间:2021-08-31

  【一】

品茶品味品人生的哲理文章

  清晨一杯茶,完美的一天就揭开了序幕。

  煮水,泡茶。几分钟往后,揭盖,紫砂壶里冒出缕缕热气,时光便在安静的晨光里氤氲出它的芬芳。翻开房门,走进阳台,一边赏识郊野里的美景,一边细细品尝杯中的芳茗。山光,水色,鸡鸣,鸟语,花香,碧绿的菜畦,墨绿的稻田,都在曼妙的晨光里浮动,与杯中的茶水,胸中的情绪,融为一体。壶中天地大,杯里日月长,分不出哪是身外国际,哪是心内天地。树影、房舍、奔驰的小狗、劳作的农民、五月向阳的柔光,给静寂的郊野带来生命的力。

  喜欢这种安静而清闲的日子,喜欢这种心中无事的安闲感觉,不需要早早起床与时间赛跑,不需要拼命作业挣取粮食。日日都是好日,不时都是好时,说得真好!

  人生是一场修行,且行且珍惜,且行且悟。每日里参禅论道,少私寡欲,俭朴日子,乐在其中。上午是没有课的,洗漱之后,出去吃一碗汤粉,或许几个馒头一碗稀饭,然后清闲地在花园和樟树、桂树林里漫步一圈,便回家喝茶、写毛笔字。品一口香茗,临写几字,心是幽静的,字也是幽静的,没有半点烟火的滋味。禅味、茶味皆入字中,笔笔皆佛。我喜欢在写字和走路时念佛,休闲修行两不误。每一字都是阿弥陀佛,每一步都是阿弥陀佛,用佛摄住心念,只觉神清气爽,超然物外,整个身心都充满了正能量。

  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山水田园,杂草花丛,乱石沙土,云飞蝶舞,在我眼里无不喧嚣。佛说:万法唯心造。外面的国际便是心中的国际,这便是国际的奇妙之处。没有参悟的人,是无论如何也不敢坚信的。:

  人有人道,茶有茶道。茶要泡三道。

  第一道,茶香浓郁,味涩。我常常把茶壶盖拿下来,留出少许缝隙,茶就不那么涩了。让茶叶出来透口气,芳香加倍。让情绪出来透口气呢?相同的道理。一个人不好总是闷着,就应常常把小我的心拿出来,融入无边的国际,就会得到一颗佛心。

  第二道,茶香氤氲,味甘。那甘,是品尝苦涩后察觉的甜美,人生履历许多痛苦,之后渐渐发现:活着,便是痛并快乐着;日子,便是苦中有甜。不喫苦,就不会感觉到不苦便是甜。佛说:“这是一个娑婆国际,娑婆即遗憾。”没有日子的许多遗憾,就不会珍惜所拥有的全部。

  第三道,茶香淡了,茶味也淡了。心淡了,全部都会淡,心净了,全部都会净。其实,静静地喝白开水,也会品尝到水中淡淡的甜味。便是吃白米饭,黑馒头,并无鱼肉下饭,细细咀嚼,也有甜味。只要把攀比的心静下来,就会感觉平平的日子才是咱们真正要过的日子,粗茶淡饭,轻车简从,比呼风唤雨,叱咤风云更能长久。淡淡的情,淡淡的岁月,便是咱们要的细水长流。

  喝茶两个动作,拿起,放下。不相同的茶,有不相同的滋味;不相同的人,有不相同的故事;不相同的时间,有不相同的心境;但拿起放下,是相同的,禅境是相同的。

  姑苏寒山寺,有一味佛茶。茶水是淡而无味的,可是比清水多一份竹叶淡淡的清香。一壶碧绿的竹叶,悬而不沉,又浮浮沉沉。既是禅,又是茶。人生无定,时浮时沉。心是壶,也是国际,白云苍狗,云起云落,花开花谢,也如如不动,安如磐石;心是瓷杯,也是慈悲,风雨如晦,日升月落,山河变色,亦不改初心,洁白如玉。心无挂碍,全部都无挂碍;心无旁骛,全部都在定中。寒山禅师云:“吾心似秋月,碧潭清洁白。”心净,全部都净。

  【二】

  茶,贵简而素。俭朴的草庐,纯天然的山水,纯天然的心境。全部人为的装饰,都是剩余。禅境考究虚空,清寂。院子里的街坊在屋后的山顶造一草庵式茶馆,杉树皮盖的四角房顶,原木结构,一个不锈钢葫芦状尖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一座佛刹,亦像一座古亭。室内置竹椅、竹桌,室外是乱石堆积,竹影横斜,蜿蜒曲折的小桥流水池塘,斜坡上数株丹桂,池塘里蛙鸣阵阵,泥鳅戏水,散着数片荷叶。每每主人闲来无事,从容不迫的煮水品茶,或黄昏,或清晨,或雨中,或月下,神仙般安闲。

  我喜欢原色的茶馆,没有人工雕刻的痕迹,有一种顺其天然的随意和率性。最好是有一卧榻,置于亭下,倦了枕着水声和蛙鼓入睡,任茶香弥漫,烘托梦境。陈旧的青石铺了一路,长满青苔,更显得幽寂。正因地势高,可以望见全城景色,登高望远,心旷神怡,连呼爽快!

  佛堂往往是空旷的,尘俗的家居往往是装修得精美而家具塞得满满的。这些都如咱们的心境,俗人喜欢让心灵充分,乐在忙碌之中。落发之人,好虚静,喜欢空之又空,直至心中空无一物,做到“无中千般有”。

  茶馆也亦空旷,置身其间,给人一种平缓安静的感觉。处于其间,可以玄思,可以冥想,可以澄净身心,喧嚣无垢,俗念俱绝。

  率意一点,可以随性。树下的石桌石椅,开阔一点的阳台,洁净整洁的客厅,都是品饮场所,简单就好。不需奢华的摆设,不需高级的茶具,不需贵重的茶叶,也不必须有名泉佳水。品茶,品的是心,入的是境。独饮有独饮的妙处,众饮有众饮的佳处,日子就在茶中,国际就在茶中,日月就在茶中,情绪就在茶中。梁实秋先生所说“清茶最为精致”。如有朋友爱好琴棋书画诗,弹琴,下棋,挥毫,泼墨,吟诗,说禅,品茶者可以边赏识表演,边闻茶香尝茶味,就充满了高雅的文化品尝。闲中品茶、悟道,是一种清福,也是一种境地。

  茶乃大天然的精灵,质朴无华,天然天成。每一种茶,每一片茶叶都有自己不相同的滋味。犹如咱们每一个人,作为单独的个别存在,都有自己的苦乐人生。花茶艳丽,砖茶浓郁,绿茶新鲜,各不相同。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泡法,各有情味,各得天然。从茶叶的种类和来源,可品尝出山川风情与大天然的精神。从一片片茶叶里看国际,从一遍遍茶水里悟人生。放下,拿起,便是整个人生。沏茶,喝茶,参禅,悟道,净化。一片冰心在玉壶,让纯净的心灵与洁净的山水融为一体,找回最天然的真我。喝茶,参禅,在明月清风中,在青山流水间,在白云蓝天下。。。。。。

  茶,佛一味。佛说空便是色。一杯茶,用什么茶叶、水、套杯,都极有考究。紫砂、陶瓷、青竹都是极好的佳品。紫砂,是最为推重的一种,茶味,也更为浓郁。陶瓷,也是瓷杯,释教中常用的一种,取谐音“慈悲”,其实品的是茶,体的是境。青竹,多了一点点木拙的意味,泡出的茶水,也多出一点点竹叶清香,凭添一分素净,淡雅。禅茶,首要是境。考究外境,心境、人境。最好的是三境合一,在世外仙境遇上竹林、方外之人,恰恰又是“原本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心境,天然有“青青翠竹皆是真如,郁郁黄花莫非般若”的大境地。一壶茶,一个国际;一杯茶,一个人生;心境,是一个人的境地,他心中是什么境地,他品出来的便是什么境地。心境明彻,禅与意通。

  在青灯古刹品空寂,在琴台书房品高雅,在花间月下品风流。禅,千人千悟,万人万禅。人不相同,悟禅亦不相同,是“千江有水千江月”。同一杯茶,可出不相同的滋味,每个人履历不相同,履历或深或浅,性格或外向或内向,不相同的人境,不相同的外境,不相同的心境,各有各的缘法,各有各的人生,口中的茶,也是各有各的滋味。但一切的滋味都是空的,一无所获。品茶的最高境地,悟的不是道,参的也不是禅,心无所住,一无所获。

  禅一念,茶一味。观茶而明心,万事万物,皆是一物,心无挂碍,而任云卷云舒。

  【三】

  昨夜应老同学之邀,到河东家家福大酒店赴宴,席间有两年未曾谋面的美人同学H和她的一中同事语文权威P及妙龄美眉三四位。本市农业局T局长做东,钢琴家D,舜德花园总经理P与我一块作陪。酒肉穿肠而过,佛祖心中自留,儒道释三学在此融合。宴罢,老同学请茶,那是一家专售大红袍的茶楼,进屋,上楼。只见吧台旁,两条长凳,一块门板,板上铺一白色床单,俨然摆着一具尸体。众人不觉心中一惊,恍然大悟:此乃当头棒喝!看情正浓,花正好,也许无常就要来到!人生苦短,就应及早醒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二百三十元,点一包大红袍,四人宾主坐定,主人泡茶。一边说禅,一边阅览佛门典籍,颇多妙语,大快人心。回忆最深刻的是同学所言阳明山主持高僧经典名句:“泡茶如泡尼姑!”我想尼姑是最难泡的,非方丈住持所不能为。至于泡尼姑此等高深之语,非俗人可以领悟的,佛门妙语,只可意会不行言传。

  茶几上分外洁净,茶壶瓷杯闪着朴素而呈亮的光。几旁一榻,上有竹枕,可躺可眠,墙上许多禅语,楷隶行草,各体皆备,还有几幅写意画,只是略显拥堵。此时,安静安定,远离尘嚣。静心沉思,回首半生,各有领悟。大红袍,温而宛转。老同学亦是谦和温雅,淡泊明性。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一盏浅注,清气馥郁。

  此时,人和茶相同不分贵贱。茶道亦是人道,喝的是日子的苦与甜,品的是生命的平等和感悟。好茶多是久经考验而成,人生境地亦是久经磨练的弥高。

  无事的我神怡心闲,悠然自得,高枕无忧,高枕无忧,无欲无求。“心无红尘,神离三界”,功名利祿声色犬马于我如浮云。老同学说定要找那佛学院研究生毕业住持禅师与我切磋。并好心相劝,只可浅尝,不行陷得太深。想来也是,谁又尘缘已尽,跳出三界,不在五行?从茶里品出白开水的滋味,履历一半人生还能初心不变,谁能呢?

  茶馆环境清幽雅静,内心喧嚣。心为“天地之鉴,万物之镜”,明察秋毫。此时却心有俗念,显然是少了“佳客”。那至交高士又在何方?“会心”一笑,不必言语,却是无缘得见。分别心湮灭,才能见佛,可分明心底如此分别,自是六根不净。国际是自己的一面镜子,我眼中的红尘,便是我心中的红尘啊!罢了,罢了。

  相传佛祖在灵鹫山为众弟子说法,有大梵天王献金色波罗花表示敬意。佛祖拈花示众,众弟子不知何意,只有迦叶尊者当下破颜微笑。于是佛祖高兴地宣告: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奇妙法门,付于摩诃迦叶。摩诃迦叶轻轻一笑,便是悟心,心领神会,而不行说,不行说破。非不能说,而是只有心境、人境通透,才能贯穿。拈花一笑者,至净至纯,至真至美。花是心花,禅是无禅。心无邪,花无影。

  品茶,品尝人生,亦是无茶可品,无人生可禅。一念不生,一念不灭,一无所悟,一无所获。

  后记:禅不说,佛不语。凡一切念,都是杂念;凡一切心,都是妄心。只有不思,不语,才是喧嚣。以上妄念,徒增烦恼,引以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