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照片存在心里生活随笔

时间:2021-08-31

  有一群美国人做了个实验,观察照片是否能真的帮助人记住眼前的事物,结果发现拍摄者往往不能兼顾游玩的乐趣。照片原本是为人们承载记忆、唤起美好感受的工具,但是照片时代的实体照不能久存,反而令人戚戚;而编为一串二进制码的非实体照片却没有了“妈妈的味道”,更令人惨怛!在我看来,任何先进的工具毕竟都是工具,我们应该把握的是其服务对象——人的情感;我们应该减慢心灵的氧化速度,而不只是冻住一个个形状与一片片色彩。

把照片存在心里生活随笔

  北岛在新书《城门开》中写道,小孩子对光彩、气味等有特殊的敏感度。落叶知秋,他们丰沛而细腻的感觉在进入成人世界后被规章制度无可避免地磨掉了。过去的生活状态与小孩子的状态、与作家的状态是相似的,都很慢,也不富足,圈子不大而自得其乐,总之不那么开放与高效。这可以说是农耕文明的心理遗存,却也因而将感情赋予一草一木,像过节、磨面、访友,皆成大事;而珍爱照片,也是当然。他们爱的岂是一张纸片,他们的爱是一方生活的沃土。

  有位作家讲,不是几十年前的书他不看;已故的杨绛先生在生前也常感到越活越年轻,笔耕不辍。这样的心灵是缓慢的,鲜活的,也是自足的。因为感到自己活着,所以珍藏那些照片中的回忆。这样的照片,不在纸上而在心里。

  而今的各种先进科技工具是很方便了,照相机、手机、自拍神器、微距镜头……不可否认,技术的进步带来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与艺术的进步,许多奇巧天成的作品确实令人惊叹,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拍照时,愉快的游乐与温馨的亲情带上一种格局的压力与任务的沉重;修图时,千方百计的粉饰消去了天然的韵味,助长了虚荣与欺骗;发朋友圈后,大家的比较更带来一些无谓的烦恼与争端……我们坦荡大方地將隐私空间与专属个人的心绪公之于众,结果却成为一批批标准件,连感想也雷同;不知不觉中,自己真正的感受被逐渐淡化!

  “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古人偏爱数字游戏与自得其乐地赏玩,而在今人,只是一张踏青自拍与一句“空气真好”!倒不是谁高谁下,只是那样一种隐私的、难以言传的、丰富生命感的爱的静默与欢喜,同时昭彰着“活着”的个性与鲜活气息和背后那一颗颗扑通扑通的心……实在令人难舍。不如放下相机,用心去体味龙蛇蠢动时杨柳愁烟日冻土初开时的心灵放飞,用心感知冰天雪地腊梅怒放时鞭炮硝烟中的风雪夜归……

  将照片存在心里,随着时间,反而愈发鲜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