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居住在墨尔本,但不懂英语。遇到邻居,直接用汉语打招呼:“你好!”久而久之,每个人都会说“你好”了。
居民区里的小孩子,傍晚出门,从不玩躲猫猫,爱骑车,蹬滑板,踢足球。不惹事。但自从知道“你好”就是那个中国人——我——之后,每天都会聊发童年狂,跟在身后,愉快地不停地喊“你好”“你好”。喊了几个星期,失去新鲜感,自行放弃。
本以为事情过去了。但没有。不过孩子丢下的把戏,由成年人接了过去。他们远远看见我,也喊“你好”;不是问好,而是称呼。有的人,为了检验自己的中文水平,在收到伙伴提示后,先急忙朝天喊出“你好”,才定神查看我的方位。我若不理,他们会叽咕商量一阵,调整发音后,再次试探。其实第一次发音最接近标准,越调整,越怪异。我就只好接招了,否则好好一句中国话,会调整到连中国人也听不懂。我接招,也是只问候“你好!”话音刚落,他们会面面相觑,同时大笑。是得意他们能说中国话了,因为我听懂了。
其实我一直有点同情澳洲当地人。他们不好穿;一辈子也没啥好吃的。
以前我家的一个租客,又一个租客,再一个租客,都是白人,但家不在墨尔本。三个人先后承租,甚至没有见过面。而吃的却完全一样:一个土豆(泥),一块牛排(或几块鸡肉,或半边鱼肉,或两根烤肠……),几片面包,一盘沙拉(生菜叶、碎番茄、水果,拌各种酱),半瓶牛奶。每天!白人就吃这些东西长大的呵,变老的呵,一辈子没吃过炒菜。确实可怜。
这么一想,我应答老外的积极性,就有了空前提高,出现几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样子。目前,每次,只要我出门,居民区里就会掀起汉语热,只会喊“你好!”“你好”既成了我的名字,也包含了其本来的意思。感觉这样也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