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培训是否成功,我觉得最主要的标志是它在学员的心里激起了多大的震荡,心湖中的涟漪会传播多远,持续多久。
无疑,这次唐山名师班的北大培训是非常成功的!
仅仅七天的学习。大师们以其前沿和高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窗,视界突然如此开阔,在开阔中也愈见自己的渺小,时时为自己“教师”“名师”的称号而汗颜;学员们敞开心扉交流,常常为他们的博学与敏锐击掌赞叹,亦常常被他们的真诚和热忱深深感染,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在一条看不见的流里,被推着向上向前。说不清为什么,总在期待;说不清为什么,总在回味;说不清为什么,总在思考。最最频繁冒出来的念头是——真的应该好好学习,应该干点什么,作为一名老师,不进步就是退步,无作为便是失职了。这不断洗涤和过滤自己的,是北大的校园文化,还是唐山的名师文化?抑或兼而有之吧!
忍不住探寻,这次培训为什么感觉这么好?
也许是因为课程的选择吧!
在培训前,我有幸接受问卷调查来参与选课,从八十来个名家讲座中遴选出十多位专家来为我们授课。我一边上网搜索信息,一边多重权衡比较,既照顾到自己的口味,又考虑到群体的需要(总不能太自私吧),用了足足两个多小时才提交了选课结果。当然选课的过程中也学到了不少东西呢。
市教育局领导将大家上交的问卷整理归纳,终于精选出了我们的培训课程。难怪以前的培训每次能收获三两个精品讲座就不错了,而这次培训课课都是精品,令人耳目一新、为之一振之处层出不穷。
也许是因为学员本身吧!
这次的唐山名师培训班,大家来自共同的家园,生活、工作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中,又由于唐山名师经常组织活动,很多学员都彼此认识,甚至是熟悉了,即便不认识的,也大多是久闻其名了。大家彼此之间很亲切啊!现在又有机会成为了“同学”,随着友谊的加深,愈能发现原来我们学员中的每位名师都不简单。他们理解事物的角度,看待教育的目光,他们对工作的热情和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渊博,他们的深刻。每一个人都值得我学习,每一个人都能带动我提高。“见贤思齐焉”,榜样就在身边啊!“能够成为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是何其幸运,能够参加这样的培训又是何其幸福!”培训中我无数次这样由衷地慨叹。也许很多学员都有类似的想法吧,很快地,这个群体就组建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学习共同体。
也许是因为领导的陪伴吧!
每次唐山名师组织活动,师教处的领导们总是周密策划,妥善安排,忙前忙后,成了我们名副其实的公仆。难能可贵的是绍辉局长无论多么忙,都要亲自给大家送来慰问、鼓励和希冀。于是每一次唐山名师活动,大家心里都暖暖的。
这次培训也不例外。12月7日清晨,银蝶翩翩送来一场大雪,带来清爽洁净的同时也给我们的行程带来阻碍。原本30分钟的路我辗转了近两个小时,赶到唐山宾馆时,师教处的领导们(我去签到时看见的有刘洪兴处长、袁蕴堃老师和万金良老师)正忙着核实人数安排车辆。我们比预计晚一个多小时启程,没想到的是师教处的几位领导居然与我们同行。半路上从刘处长口中得知绍辉局长已提前到达北京大学,正在那里等候大家呢。啊,这风雪无阻的陪伴!难怪很多人都无比羡慕地说“唐山的名师是最幸福的名师”,我们自己早就有这样的感觉了呢!
还有一个出乎意料——刘处长成了我们的“同学”。这位很有责任心又很有童心的领导,除了安排、协调培训的各项事情,还和大家一起很投入地听课学习。马骏教授讲座前让学员对国际形势提出自己的疑问,当大家面对这个似乎离我们比较远的话题一时难以找到感觉时,是刘处长率先打破了沉默,提出了高质量的问题。他的求知与活力,对大家很是一种感染和感召呢!在整个培训活动中,包括课余时间,刘处长这位“中年顽童”,给大家开辟了很多高雅的乐趣和情趣。对此,学员们的回应是由衷的敬爱与感激。
也许是因为北大的校园吧!
这是一片神奇的园地。每每漫步校园,触景生情总会想到一段段历史,一个个故事,当抬起的脚落地的一刹那,有时会莫名地觉得也许现在踩上的就是令自己无比仰慕的曾经在这里求学或工作过的某某历史人物的足迹。
这是一个文化圣地。文化的气息充溢着校园的每一处时空。不必说一位位闻名遐迩的文化名人,也不必说一个个早就从书报上媒体上知道的文化成果,单是那一个个角落和那一次次个把小时的随机的耳闻目睹的亲历,就足以令我们“贪得无厌”。仅举两个小小的例子。全班合影完毕,离上课时间还早,到北大图书馆门前转转吧,这一转便邂逅了一场激扬着深深的爱国之情的画展,加之学员中吴建英和岳峤这两位美术名师的指点,我们这些看热闹的外行也颇有收获,也闻到了些许艺术的气息呢!如果想蹭课,北大校园中有的是机会,而且十有八九会蹭上大师的课。我和洪艳按照感兴趣的课题挑选了一个,讲课的是泰斗级的哲学大师——八十五岁高龄的余敦康教授,助阵的是在哲学界闻名海峡两岸的八十岁的陈鼓应教授。听大师的讲座,会让人真正领略到“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美好感受。难怪整个阶梯教室座无虚席,还有那么多人席地而坐或沿墙靠边站立。近两个小时的课,我俩是站着听完的。这是文化的魅力。对于渴望精神成长的人,从北大校园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汲取到丰富的营养。
也许是因为北大几位老师的精心组织吧!
虽然仅仅相处7天,北大培训班的班主任——吴晓风、李冰、吴丹这几位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研修手册的编制,到上课场地的安排,每次时间或活动略有变动,总能及时通知大家。中午时间短,吃完饭没时间回住处,学员们会早早来到教室,这几位老师总是提前给放映有关北大的资料片,比如燕园的变迁、蔡元培、马寅初等等,身处北大读北大,总有与平时不一样的感觉。
与往常培训不同的是,每天晨读由学员组织,教授讲座后的小结也由各组组长承担。于是这两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小小环节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物理老师领读古文,数学老师领诵古诗,语文老师教唱歌曲,而且又都反串得那么韵味十足,以至于大家读得群情振奋,唱得意切情深。每每此时,便觉自己真的又回到了学生时代。直到现在,想起来仍觉回味无穷。培训中晨读与小结的环节也引发了我对工作的反思: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很多能够放手的事情,是否也把更多的舞台留给了学生呢?
平常我们总爱说“教育是发现,是唤醒”,其实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也需要发现和被发现,更需要唤醒与被唤醒。被同伴唤醒,被领导唤醒,被大师唤醒——唤醒尚在休眠或即将休眠的正能量,让心升温,让生命绽放。在打点好自己小生命的同时,也给他人给这个世界带来一点温暖与美丽。
这次北大培训为什么感觉这么好?我觉得最大的价值在于她唤醒了我们身上的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