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材料的不同效果幼儿园教师教育随笔

时间:2021-08-31

  《家》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小诗,作者巧妙地运用白云与天空、小鸟与树林、鱼儿与小河、种子与泥土等依恋关系,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美好的画面。这首诗歌结构工整,语言优美,可以让幼儿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引发他们认识世界的兴趣,并初步了解事物间的联系,很适合中班幼儿欣赏和创编。这个语言活动我组织过多次,对选择不同材料会产生不同教学效果的体会颇深。

  记得第一次组织这个活动时,我使用了现成的教学挂图。设计精美、色彩鲜艳的挂图很快就引发了幼儿的兴趣。结合我的讲解,幼儿很快就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但在学习完整朗诵时,幼儿必须借助挂图和教师的指图。在事后的反思中,我感觉到使用挂图对于促进幼儿主动学习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改用了贴绒图片。我先绘制了蓝天、树林、小河等背景图,将小鸟、白云、小鱼等制作成贴绒图片,我在讲解时通过提问一一将图片贴到相应的位置。这样幼儿更容易理解、记忆诗歌内容,易于幼儿朗诵。但后来我发现幼儿在完整朗诵诗歌时,还是需要教师指图。如何让幼儿更自主地学习呢?在积极探究语言活动中师幼互动的策略后,我决定将贴绒图片改成“一一对应式图片”。如,蓝天的图片下排白云的图片,让幼儿更加明确一对一的依存关系,突出了自然界万物之间的联系。我通过提问一一出示(或请幼儿贴出)相应的图片,使幼儿通过图片的展示自主地理解、记忆诗歌内容,我则根据情况给予帮助或提示。最后发现这样的效果非常好。

  虽然三次使用的都是“图”,却体现了从静到动的发展状态,每一次的改进都使教具更具操作性,也更加注重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关注师幼互动。这让我认识到,材料不一定要花哨、艳丽,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使幼儿与材料充分互动,以促进活动深入、有效地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