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要让500尺绑住你的青春杂文随笔
人人慨叹蜗居难求,曹仁超觉得最可悲的是,香港人最大的愿望竟然是买楼收租,包括大学生。「即使好运或者凭父荫,25岁前储到首期,开始供款,供到45岁为止,到时都不用想创业了。所以我经常寄语年轻人,不要让500尺绑住你的青春。」
靠收租的社会难有前途
香港地少人多,寸金尺土,是每个小孩都知道的事实,但这是否正常?曹仁超提出疑问:「中国人的经济,到了某个阶段,往往人人寻租,统统做收租佬。从经济学来说,收租是对整个经济最没有帮助的行业。今时今日我们以香港有李嘉诚、李兆基为荣,真是贻笑大方,笑死鬼佬!我真要批评一下,这30多年来他们的建楼技术有进步过吗?外国的预製房屋、倒模式技术,香港都没有。房地产商这些年来毫无技术创新,最擅长就是赚地价(asset inflation) 。」
以曹仁超的专业来看,整个 asset inflation 始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鈎,至2014年10月随QE3完结。「因此将来若还想赚地价,这个方向我是会担心的。可以见到现在上市地产股的市值是低过 NAV(net asset value)30%或以上,亦即股票市场告诉你,他已不是成长的行业,而是衰老中的,只是还未浮面。」
本港经济转型一事无成
与此同时,80年代美国的科技创新潮,目前仍未见于香港,香港的经济转型步伐相当缓慢。「那时我批评过董建华搞出来的科技园,由2001年至今,毫无科技可言。那时候有一间公司来香港想要土地发展晶片,但晶片技术是台湾的,机器是 Intel 不要的,来香港干什麽?最后他们去了上海,搞得损失惨重。所以说,你不要找二流人才、三流技术去发展高科技。」踏入二十一世纪,一流人才的要求不只是丰富的知识及经验,而且更要懂得与时并进,在这一方面,年轻一代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对科技的熟练令他们佔了很大优势。
事实上,现今市值超过2000亿美元的网络巨头 Facebook 的创办人朱克伯格(Mark Zuckerberg)也只是刚刚30岁,可见这是年轻人的时代。但曹仁超一想到香港的新一代就不禁问一句:「Where is the angel?外国有所谓 angel funds(天使基金),你有主意,去申请,大部分都愿意给你一、二百万美元去尝试,成功的话再注资,协助管理,加快成长。因此这些新公司可以10年、15年后才赚钱,Facebook、Twitter 等很多都是靠他们创立的。但香港没有天使的,只有魔鬼,大地产商即使赚千多二千亿,都不愿意拨一点钱帮助年轻人创业。可以说,直到现在香港的理念仍是赚到尽。叫年轻人搞高科技,我只会问:钱从何来?」
1976年,苹果公司创办人之一乔布斯在自己家中的车房,製造出世界最早的商业化个人电脑Apple I。曹仁超指出香港连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莫说车房,只是一个车位,都是用来炒的,不是用来让年轻人创业的。」他认为年轻人应该得到更多鼓励,而且100间创业的公司中,只要当中5%成功,已经足以改变世界。
今日局面政府难辞其咎
本港由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逐步实施免费教育,发展至今,教育已普及年轻一辈,当中不乏人才,为什麽香港不会出现一个 Google 或 Facebook?「在美国,人人都会说 I have a dream,他们的 dream 是 innovation,是创造苹果电脑、Google;而香港人的 dream 就是买楼。整个社会都只想买楼,不鼓励 innovation,包括《信报》。那时我跟林生说创新,他说现在已经很好,不用搞。因为《信报》成功了,所以不用搞。因为香港地产商成功了,所以也不用搞。结果是成功带来失败,因为地产商太成功、太能赚钱,致令很多企业都失败了。而他们佔据着大部分资源,他们不搞,香港没有剩馀的资源可以搞创新。当整个社会都向房地产看时,如何会有创新?而造成这个现象,香港政府难辞其咎。」
在如此社会氛围下,人人慨叹蜗居难求,曹仁超觉得最可悲的是,香港人最大的愿望竟然是买楼收租,包括大学生。「即使好运或者凭父荫,25岁前储到首期,开始供款,供到45岁为止,到时都不用想创业了。所以我经常寄语年轻人,不要让500尺绑住你的青春。」
年轻人,不要让500尺绑住你的青春
八十年代香港经济起飞,由1984至1997年间,楼价升近20倍;但由香港回归中国开始,在「八万五」和SARS的影响下,楼价从1998年一直跌到2003年,跌幅超过五成。那可能是仅馀的买楼时机,因为在2002年尾,时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推出俗称「孙九招」的稳定楼市措施,曹仁超对此并不看好:「我早就跟孙明扬说,你一出这招就会累垮香港,现在证明我当时是对的。由2003年至今,无论什麽投资都跑不赢楼价。就好像回到1985年的时候,我在《信报》写专栏的.时候,那时我说饭可以不食,楼不可以不供。原因是《中英联合声明》里的一句——每年卖地50公顷。当时用如此挤牙膏的方式卖地,全港一同排队刷牙,楼价怎会不升?结果由1985年到1997年,香港楼价由650元一尺升到12000元一尺,这就是伟大祖国对香港的贡献。」
楼价暴涨,除了是由于经济起飞,带动需求上升,更是因为供应被牢牢限制着。「多亏董生的『八万五』,楼价才回落,原本大家辛苦一点就没事,无故来个『孙九招』,就是挤第二次牙膏。所以现在社会责怪梁振英,我说,问题根本是前朝留下来的,而得益的只有小部分既得利益阶层。」
制度鼓励不劳而获
2006年8月,《信报》创办人林行止及其夫人骆友梅与商人李泽楷达成协议,由李泽楷控制的离岸公司 Clermont Media Ltd. 以3,500万美元购入《信报》大部分股份。2014年9月,《信报》网站证实,林氏夫妇将持有的《信报》剩馀股权全数售予 Clermont Media Ltd.,同为创办人之一的曹仁超笑言:「我大辈子心机投放在《信报》,(这些剩馀股权)才值千多万,但我住的房子都已升至3000多万。早知就不做《信报》,将钱用来买楼就行,不用捱!」他形容社会制度不合理:「现在香港的制度是在鼓励不劳而获,同时惩罚那些很努力去创业、创新的人,然后我们反而指责年轻人没有创新精神,只顾买楼。根本是环境促成,大人教坏细路!」
对于去年发生的佔中,曹仁超又如何看?「佔中除了影响部分零售业、饮食业及酒店业外,接近无影响,不要将责任推卸给年轻人。大家之前预期楼价会因而大跌,这些都没有发生,佔中之后楼价反而上升了。」他同情学生,但认为运动的效益有限:「改变不到大趋势。」
曹仁超介绍
原名曹志明,长期任职《信报》,主管投资分析部。每周一至周六于《信报》撰写「投资者日记」逾30年,是该报最受欢迎的作者之一,亦是香港其中一位最权威的投资评论家。先后担任信报财经新闻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及首席顾问,现为中国高增长集团首席经济学家。
1974年前,曹氏在金融投资公司任职投资顾问,从事证券分析。近年出任多项公职,包括证监会投资者教育谘询委员会成员、香港大学学生会投资学会谘询委员、香港科技大学财务学系学生会谘询委员、岭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谘询委员、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财务投资文凭课程谘询委员等。出版畅销书籍包括《论势》、《论战》、《论性》、《非富不可:给年轻人的投资忠告》等多册。
【年轻人,不要让500尺绑住你的青春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2.懂你的杂文随笔
3.你的气息杂文随笔
4.青春杂文随笔
5.致青春杂文随笔
8.给你的信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