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圣贤多寂寞的杂文随笔

时间:2021-08-31

自古圣贤多寂寞的杂文随笔

  在这个世界上,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芸芸众生,所以每天能安于过着最平淡平凡平和的日子。虽然我们有时也会觉得寂寞难耐,甚至是空虚无聊,但比起那些圣贤来,我们所承受的孤独寂寞不知要少多少呢!最近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再一次拜读了屈原与渔夫的一段对话,感触很深,于是引起了我对自古圣贤多寂寞的联想。

  那是公元前的某一天,屈原被放逐到了汨罗江畔,形容憔悴。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可是屈原却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夫看没办法劝说他同流合污,就唱着愉快的歌,去过着自己行云野鹤的日子了,而屈原他真的就葬身于鱼腹了!我们可以想象屈原在那个“举世皆浑”的楚国,是多么的孤独和寂寞!他的伟大政治抱负,他对时局清醒判断,他杰出的文学才能,有谁能理解,又有谁能懂得?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中, 他除了选择清澈的汨罗江水,来保住自己的“皓皓之白”外,还有什么能安抚他那颗孤寂的灵魂呢?那时的屈原是何等的寂寞啊!

  无独有偶,历史上像屈原这样的圣贤者真的不少,下面我们来看看陈子昂吧,大家都比较熟悉他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是三十七岁的陈子昂登上著名的古幽州台时,所流露出的自己内心极度的寂寞。那时他从武攸宜征讨契丹,子昂不忍坐视败局,挺身向武攸宜进谏,结果武攸宜非但不纳谏,反而恼羞成怒,给了子昂以降职为军曹的无理处分。这时的子昂想起自己十多年宦途蹭蹬,不仅政治理想无法实现,而且从青年时起就有的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关注社会现实,针砭时弊,希图匡扶国家的伟大理想,都被武周统治集团无情粉碎了!他已经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了,怎能不使他产生英雄末路的悲痛之情呢?所以当他站在高高地幽州台上,想起这一切时,情不自禁就“怆然涕下”了 !我们知道自昂的孤独一方面来自于对不合理的封建制度压抑人才的悲愤,另一方面更有作者胸中蓄酿已久的思索宇宙人生的诗情被触动了!作者所前瞻的,是追之不及的前代的明君圣人;近盼的,是盼之不来的志同道合的当代贤者;而更使他感“念”于心的,是“悠悠”无尽的客观世界和自己曲折短促的生命二者之间的对比,他怎么能不孤独呢?在这样一种辽阔苍茫的背景里来推究人生的真谛,但不得其解,诗人怎么能不“怆然涕下”呢?在这首诗里,作者完全把自己寂寞难耐的心情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了。今天我们在读这首诗时,仿佛还能看见一个智者,昂着不屈的头颅,伸展着双臂对着苍天在大声的呼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然后我们似乎又看见了他慢慢地低下了高贵的头,留下了“独怆然而涕下”的落寞背影……

  到了唐代,我们总觉得恰逢盛世,又有明君,应该不会有孤独了吧?其实不然,否则怎么会出现“举杯邀明月,对酒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李白式的孤独呢?我们知道李白的这种孤独不仅是由于他的好友相继离去,更多的是由于他的思想在众人之上,无人可以与他比肩。他的孤独,不仅仅是生活上的孤独,更多的是灵魂上的孤独。李白式的孤独通常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怀才不遇、生不逢时,是李白诗歌的常调,与这种常调相伴随的则是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李白少时就有很强的功名之心,“以当世之务自负”。 然而,李白的自大与自负,又常常与现实相忤,使诗人陷于政治前途无依无托的孤独心境;其次,如果说政治上的遭弃感和无归依感的孤独心境,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的性格与环境的冲突所造成的话。那么,李白阳春白雪、旷世无知音的寂寞与孤独感,则只能说来自诗人主体、诗人性格的本身。这是诗人孤高傲世、目中无人、不愿与世同流的孤独,我们姑且称之为自我放逐的孤独。再者,李白的一些诗里,还表现出一种天地过客之悲。“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正是因为诗人认识到生命与宇宙的不可逆的自然法则,才可能在这有限与无限,消逝与永恒的强烈对比中,感悟到这种苍凉的孤独意识。李白虽为诗仙,却非一味地飘逸,它的内心深处,常有无法排遣的孤独意识。这种孤独意识,直接影响到它的诗歌,给他的诗带来崇高感和悲壮感,我们常把它称之为“李白式的孤独”。

  其实何止文学家诗人有孤独寂寞之感,圣贤多数是寂寞的。还记得被资产阶级无政府主义者痛骂的马克思吗?他提出的共产主义,在当时是多孤立多寂寞,多无人相信呀,可是在金融危机的今天人们却把他的书《资本论》当作经典了;还记得提倡无暴力抵抗的甘地马丁.路德金吗?他们都寂寞地惨死在无知人的枪口下,可是今天他们却成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了;还记得提出太阳中心说的布鲁诺吗?当他被烧死前,就曾寂寞地大声呼喊“以后的人们一定会理解我的”!今天他提出的太阳中心说早已成了真理……

  因为是圣贤,他们一般都会比普通人有更超前的意识,更远瞻的预见;对事物的发展规律看得更清更远;所以他们往往都有俯视众人的见识,对生活对人性都看得更透彻,因而,他们往往与普通人的幼稚浅薄就难以沟通了。这样一来,他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注定就只能是孤独的寂寞的,有时甚至是绝望的!所以自古就有“高处不胜寒”的忧叹,有“自古圣贤多寂寞”的感慨!但历史的进程中总少不了这些先贤们指引,有他们的引路,人类才进步得更快些!我们这些普通人,虽然有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他们,但只要像鲁迅所说的那样,为他们呐喊助威就足够了!

【自古圣贤多寂寞的杂文随笔】相关文章:

1.爱的寂寞杂文随笔

2.亲人之间多伤害的杂文随笔

3.来自古风的深情与薄情杂文随笔

4.自古逢秋悲寂寥杂文随笔

5.自古逢秋多寂寥散文

6.《来自古风中的深情与多情》剧情解析的杂文随笔

7.寂寞周而复始杂文随笔

8.孤独寂寞和无聊杂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