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死人的广告叫我不停的按动遥控器,在我的手指几乎麻木的时候,屏幕一画面吸引了我,更是那故事情节及主持人的一连串为什么使我一直没有拨台,看完了整个故事后甚至还余兴未了。
这是一个记实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二十八岁的未婚青年,他由孤儿历经了犯罪的过程,释放后他又异想天开的、执着的、甚至挣扎的开了一个孤学院。他用一大(大付出)换来现在一小(一室一厅小学校)一少(五个学生)。乃至给人们留下一个悬疑,他这样做究竟为什么?
这个问题,编导与主持虽然没有公布或者肯定确切的答案,但是也披露了一些发人深省不同的看法,其一便是自身的表白,也就是主人公的答案,即:为了报效社会。这个现象其实是一种因果关系,报效只是结果,原因是他是孤儿,当他在赖以别人的帮助与呵护才能生存的时期,他是失去了活得不带这一切,于是本能的欲望与幼稚使他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是法律阻止了他危险步伐,是社会把他从悬崖边缘拉了回来,或许是“病时知痛切,愈后方学医”的缘故,作为自悟,作为弥补,作为报答他才采取如此的甚至叫人不理解的举动。
还有一种答案,即:炒作。
对上述看法本人实在是不敢苟同,也许是本人浅显之见,甚至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志”之嫌。我认为,即便是炒作,也比那些靠名师的影响,名人的包装,哗众取宠而红起来的效益(特别是社会效益)要强得多,遗憾的是我不能变成干柴,否则我会投入为那年轻人炒作的“火”中去,帮助他成为“红”人,因为多一个这样的“红”人就少了许多得不到关爱与教育的孤儿。相应的也少了许多犯罪的青少年。
还有一种论调,即:杯水车薪
有些人他们之所以对此举不屑一顾,是他们把彻底解决孤儿问题完全依赖社会与政府,他们就像一个个别大夫对待重病患者一样,他想到的痊愈,并不是减想少与缓解痛苦,然而,就当前现状而言,社会与政府在近短的时间内根本无法彻底解决,当远水解决不了近渴的时候,杯水车薪也不失它的.意义所在,至少说多一个这样的青年就减少几个犯罪的青少年,当望梅止渴与杯水车薪同时摆在你的面前的时候,杯水车薪是不是更实在些。坦诚地说,大河是一滴滴水汇成的,每个人不管你伟大与平凡,对整个社会来讲他的力量都是微妙的,正是汇集这些微妙的力量才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对这样有心有志的青年,理所当然的应该得到社会由于人们的重视,更要给于鼓励扶持与关注,希望他的行为能带动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孤儿得到更多的关爱,让社会更稳定和谐。
【心情随笔-为什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