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每个人的内心感受,是一种文明,更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朋友在英国伯明翰一所小学当老师。回国后,她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教的班上有一个名叫约翰的十一岁小男生。约翰生活在单亲家里,母亲身体有残疾,生活需要靠社会救助。但约翰很懂事,不仅生活能够自理,还学会了照顾妈妈,学习也很刻苦、自觉。每堂课开始前,讲台前的黑板,总是被他擦拭得干干净净。我很喜欢约翰。
一天,班上有十几个学生数学考试不及格,其中几个调皮学生还一脸嬉皮笑脸的样子。
我在班上说,你们都应该向约翰学习,他家里条件不好,还需要靠社会救助,可他学习却很自觉、刻苦,每次都考得很好。
班上顿时一片寂静,我看到约翰将头深深地低下了……
下班后,天色已黯淡下来。我刚走出学校,忽然听到身后有人喊我。原来是约翰,他从一棵树后走出来。我惊讶地问道,约翰,你怎么还没回家?
约翰望着我,一字一句地说道,老师,请您今后不要用我来励志!
我一下懵了,没听懂约翰说的意思,又问了句,约翰,你说什么?约翰又一字一句地说道,老师,请您今后不要用我来励志!你拿我来励志,是让我站到同学们的对立面了,这不公平。同时,你蓄意曝光我家庭的隐私,对我也是一种伤害,甚至是一种暴力。
这下我听清楚了,我胸口顿时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口气没有喘过来,连连咳嗽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我才缓过神来,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淡淡地说了句,哦,原来是这事儿,我知道了,你快回家吧!
看着约翰离开的背影,我不禁感慨万千,心绪难平。
没想到,我用约翰克服困境、勤奋好学的典型,给大家树立励志的榜样,却引起约翰的反感,并提出了反对的意见。我感到不可理喻,心想,约翰这孩子真不懂事,他玷污了我的一番良苦用心!
我把这件事对校长珍妮女士说了,想听听她的意见。
珍妮女士听了我的讲述,非常严肃地说道,你怎么能这样来励志呢?你事先得到约翰的同意了吗?如果约翰向法院起诉你,你很有可能要吃官司,还会被校方解雇。你的档案里留下这段不良记录,将很难再有学校敢聘用你。看来约翰对你还是留情的,希望你能向约翰道歉,消除他的心理阴影。
这番话让我大吃一惊。我本来是善意的,但这种善意,对约翰来说,有可能是一种伤害。
我遵照珍妮女士的意见,在班上,专门向约翰作了道歉。约翰脸上终于露出腼腆的笑容,他拥抱了我,在我耳边轻轻说了句,您是一个好老师!
我向学生们讲述了我从一个农家的穷孩子,如何一步步成长,并来到英国,当了他们的数学老师的经历。我看到,学生们听得都很认真,那几个调皮学生还向我竖起了大拇指。
不知不觉,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那几个调皮学生也不再那么顽皮,每当我表扬他们学习有进步时,他们还兴奋地与我击掌相庆。
朋友不无感慨地说道,教育,需要励志,但不是伤害。励志,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内心感受,这不仅是一种文明,更是教育的一种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