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从境界论高低美文

时间:2021-08-31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听说林妹妹没有自己脖子上戴着的玉,于是把玉摘下来往地上猛地一摔,骂道:“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的。”在贾宝玉的眼中,人是有高低的,秀美的女孩子如黛玉,就是钟灵毓秀,而自己不过是须眉浊物。

人从境界论高低美文

  贾宝玉对人的看法,自然有些孩子气。但是,人是有高低之分的,这一点似乎没有什么分歧。关键是,区分人之高低的标准到底在哪儿,就众说纷纭了。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辞世,引起人们不小的震动。杨绛先生遵从丈夫和女儿的遗愿,在生前,将平生所得全部稿酬捐赠给清华大学,设立“好读书”奖学金,这一义举,可谓震撼人心。此奖学金目前累积达2000万元,而杨绛先生却住旧楼,穿着女儿钱瑗生前穿过的旧鞋。

  杨绛先生的朴素和大方形成一种鲜明对照,这其实就是人格的力量。在杨绛先生身上,我们可以找到上面问题的答案,人之高低,区分只在境界。

  社会学家曾将人进行分层,把中国人分为九层,像我这样的中学教师,似乎被分在第七层,快接近底层了。社会学家的分层标准自然着眼于权力和财富,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在我看来,人除了被财富和权力人为划分为无数层级之外,人更应该从人的生活境界着眼,来划分层级,也许这样的划分,才接近人的本质。

  无视权力和财富对人的影响,那不是唯物主义,但单从权力和财富的角度来考察人生成败,那标准显然过于狭隘,也过于危险。我更愿意从境界的角度来重新打量人生。有的人或许他的社会层级并不高,但是他活出一种高远的境界,那他就是一个高人。相反,有人的社会层级相当高,但他的人生基本上在为自己谋私利,那他的人生还处在一种动物层次,受本能和欲望驱动。

  《菜根谭》中有言:“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故不为君相所牢笼。”富和爵,是社会层级的问题,只证明你的社会层级高,不能说明别的;仁和义,则是境界问题,拥有仁和义,即使社会层级低,那也是一个高人。当下社会,人人都羡慕富和爵,不羡慕仁和义,换句话说,都想在社会层级上拼命往上爬,而在境界问题上却安于现状,这是很令人担忧的。

  因此我想大声疾呼,人之高低,在境界,不在贫富,不在爵位。杨绛先生也许让我们感觉高不可攀,但是见贤思齐,却也是老祖宗的遗训,我们应该响应。据说印度人在45岁之后,就不再为自身谋利,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回报社会上面。如果这是真的,可以看出,印度人有宗教的支撑,所以他们活出了某种高远的境界。想想也是,如果人一辈子总想着自己,对社会一毛不拔,这个人缺乏最起码的感恩意识,只是贪婪去享受社会为他提供的种种便利,却一点不想有所回报,这样的人生实在过于自私和乏味。为什么那么多优秀企业家要回报社会?因为他们将之看成是一种社会责任,自己既然有能力,就得承担。这其实就是一种人生境界。活出一种境界的企业家,我相信他的企业一时半会儿也垮不了。一个社会,只有到了我为人人的时候,才会人人为我。

  我无意去讲空洞的大道理,我只是想说,一个无权无势的人,也可以成为人人崇敬的楷模,像杨绛先生和钱钟书。不是说有了钱我才有境界,也不是有了权我才有境界。境界是一种人生价值取向。像杜甫,一穷二白的人,自身难保,更别说救助他人。但是,他心中装着劳苦大众,为祖国和大众呐喊,他就是一个活出了境界的人,用老子的话来说:“死而不亡者寿。”

  所以我说,不要担心人走茶凉,曲终人散。一个活出了境界的人,人走了,茶炉依旧热乎;曲终了,人心依旧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