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随笔一:
我国传统的节日颇多,儿时最盼的莫过于春节,可以穿新衣、吃饺子。至于中秋最初总以为那是大人们的节日。
随着年龄的增长,先是远离父母外出求学、再后来工作异乡,越来越体会到这是我们的亲情之节。合家团圆的日子,不仅可以在晚上聚餐时美美的吃上一顿象样的饭菜,还可以嚼上一块美味的月饼……
对中秋的认识真正意义上的改变缘于我的工作,那时刚参加工作的我被公司单独安排到沈阳出差,原本计划中秋回家的计划因工作的安排被改变。只能在电话里聆听母亲的嘱咐,应付完电话,心中倒是多了少许烦躁,父母总是那么罗嗦。那时的我心中还暗想自己可能属于那种坚强的人吧,何况还夹杂着可以借工作之便饱览祖国河山的兴奋。
直至至今的每一个中秋都在外度过,在这一天与家人团聚竟成为一种奢望。今天早上,火车站的候车厅里的乘客也比往日少了许多。开往南京的列车上,诺大的车厢却只有几个人,伴随着广播里那首熟悉的萨克斯名曲,我的思绪也渐渐游离车窗外的美景……
到达工地后,如往常的电梯技术支持工作一样,询问情况、分析问题、排除故障。当问题完全解决后已是晚上。回到宾馆休息时,意外地发现桌上多了两块月饼和一杯待沏的绿茶,节日的气氛复又在心中飘荡……
我知道,对于奋斗的电梯人们来说,永远没有停息和驻足。今晚过后,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中秋随笔二:
又到中秋,又见月圆。
前几日,好朋友的母亲过世。朋友在微信里写到:相伴32载,终成回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朋友的感慨,我们亦有。我的父母六十多岁了,住在乡下,过着平静而单调的生活,两个儿子考上大学结婚成了家住到了城里,大儿子远在贵阳,几年回来一次。小儿子在县城,一月回来几次。有次看电视,里面播的关爱老人的公益广告,母亲问我:俺们是不是里面说的“空巢老人”。我心里一惊,眼睛发酸,我支吾说:是。母亲突然意识到什么,默然不做声了,我也默然,不知再说些什么……我一直告诫自己一有空就回家看看。不知从何时起,我感觉我回家快成了父母的客人,我要是提前打电话告诉他们我要回家,母亲有时会专门蒸一锅馒头,有时会到村口等我,我下车时村口人会跟我说你娘早在这里等你了。吃饭时,母亲都会给我盛上饭,有时甚至端给我。小时候都是让我给父亲先端饭,吃完饭总会让我去洗碗,那时候还会因为不想洗碗而挨骂,这时候,吃完饭母亲会说:让你爹去洗。我成了父母的座上宾?陈红唱到:常回家看看。值此中秋佳节,带着老婆孩子,拿上团圆的月饼,回家看看吧。 刚刚讲完张承志的《汉家寨》。张承志,一个特立独行的作家。语言严肃庄重冷峻而又充满情感张力,作者由汉家寨在严酷自然环境中的存在坚守,想到了民族文化的坚守。前几年韩国抢注“端午节”事件,国人愤怒唏嘘之后开始反思,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了几十年,中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富了,但我们在过度追求财富的同时,失去了很多原本珍贵的东西,我们在某些地方失守了。庆幸的是我们开始意识到并行动了起来,传统节日被国家定为法定节假日,新型城镇化建设既要留得住青山,又要记得住乡愁。人类学家戴维·科尔泽指出:“没有仪式和象征,就没有民族”。中秋佳节,走亲访友,桂花月饼,团圆赏月,这就是我们的仪式,而且,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