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是个好同志-美文故事

时间:2021-08-31

  孔大教授带的研究生据说有三千人之众,其中博士级别的就有七十二人。可有人说这其中真正中用的只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仲由,也就是咱们的子路同志啦!关于这一点,教授本人并不否认,他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瞧瞧!三千选一,子路能不得意吗?可子路同志凭什么获得了如此高的荣誉呢?论学问,这荣誉是非颜渊同志莫属的。子路的学问不仅无法和颜回相比,甚至比起子贡、曾参等人来也要差一大截子。对于子路的学习成绩,教授下的评语是:“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他甚至有点鄙视子路,说你小子哪有资格到我孔大教授门前来弹琴学艺?弄得别的同学都对子路不敬起来。更要命的是子路本人似乎对读书做学问并不感兴趣。有一次,他唆使一个叫子羔的同学放弃读博,直接去了费地做官。教授知道后责备他误人子弟,子路毫不客气地回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气得教授咬牙切齿:“是故恶夫佞者。”当然喽,学问不行甚至没有学问也不打紧,如果你能够做到老师的口号喊得响、老师的脸色看得明、老师的好恶拎得清。然而,咱们的子路同志恰恰不善此道。《史记》上说子路“伉直…好勇”,还常常“凌暴孔子”。从《论语》里,我们也不难看出,他说话从不知道拐弯,而且,喜怒皆形于色,即便是对自己尊敬的老师。“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在陈绝粮……子路愠……”;“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等等等等;最著名的一次是,当教授摇头晃脑地说,做官一定先要正名分。子路一时没悟过来,张嘴就说:“你真是迂腐至极!有官做你就做呗,正个什么名?”按理说这样的学生是算不上好学生的,至少是不讨人喜欢的。然而令人费解的是,教授居然说要带着他——只带他一个人出国考察。

子路是个好同志-美文故事

  当然啦,这只是开个玩笑。孔子的“乘桴浮于海”绝对不会像今天的官员们出国考察那么风光、那么惬意,未必有一大帮人打报告、写申请要求进入“大名单”。事实上,他所说的“乘桴浮于海”是在“道不行”的前提下实施的,基本上是属于政治流亡一类的;也可能教授希望能够像哥伦布一样,不经意间在海上发现一块新大陆,而这块大陆乐意接受并实施他的治世学说。但无论哪种情况,那都是一条危机四伏、充满变数和挑战的历程。教授知道,如此恶劣的环境,他离不开子路,他需要子路的才能和魄力;同时他也清楚,以子路忠诚、义气的品格,他注定会义无返顾地永远跟随他,无论火海刀山,无论海角天涯。

  关于子路的才能和魄力,教授公开表示认可的是他的执政才能:“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与!”其实,教授私下里(因为此语未见于《论语》)还说过这样的话:“吾自得由,恶言不闻于耳。”这是由于子路同志不像他的同学们那样儒雅文静、弱柳扶风。他长得身大力不亏,武功又似乎非常地了得,所以在教授身边基本上一个人充当了警卫连的作用。这一点在那个礼崩乐坏、弱肉强食,而坦克大炮还没来得及造出来的西周时代,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呀!容我以小人之心,度一回圣人之腹吧:教授要带子路出国,真正看中的就是这一条。两千多年后,诞生于湖南的另一位圣人也悟到了这一点,喊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至理名言。

  至于子路的品德高尚,教授自然是心知肚明。子路在去教授那里读研之前,就是当地有名的孝子。教授一向认为孝是一切美德的根源。入了孔门以后,只要老师有个头疼脑热的,子路同志总会虔诚地替老师向天神地神祷告,祈求老师圣体早日康复。此外,子路还是个守信用、讲义气的汉子。教授说他“子路无宿诺”,那就是说一诺千金哪!有一回,教授让几位高足畅谈自己的理想。子路同志抢先说道:“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弊之而无憾。”瞧瞧,对待朋友尚且如此义气,况老师乎?

  我们说,圣人毕竟是圣人,看问题就是深刻,看人就是不走眼。在孔子说出“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这样的话之后若干年,子路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了它的千真万确。公元前480年,子路在卫国任大夫孔悝的家臣。孔悝受胁迫把当时的废太子蒯聩迎回卫国当国君,卫出公闻讯逃到鲁国。子路听说后立即返城,子羔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脱,且城门已闭,不可去送死。子路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子路进城后,要求蒯聩交出孔悝。遭拒绝后,以六十三岁的高龄与蒯聩的家臣战斗,结果战败被剁成肉泥,从而忠实地实践了教授的“见危授命”的光辉思想。注意,子路与孔悝只是上下级关系,可比不得与孔子的师生关系啦!

  不过,教授最终并没有把他的“乘桴浮于海”的计划付诸实施;而且也未曾把他那匡世济时的学问推销出去,所以一直闷闷不乐地在他的老家带研究生,直到子路同志逝世。这对于教授、对于子路来说,都无疑是件幸事。因为在我看来,以子路的个性,与他共患难绝对没问题,与他同享安乐,即使是圣人恐怕也难说。《论语》记载,教授看见子路过来过去,“行行如也”,就诅咒他:“若由也,不得其死然。”事实上,历史证明,后来的圣人们,或者自封的圣人们,在大功告成之后,多大开杀戒,宰掉了不少类似子路这样的学生或朋友。如此,子路同志也算死得其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