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绝大多数中国妈妈眼里,李亦雯肯定是个真正的优等生。
她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的优秀毕业生,毕业当年12所世界名校,全部被录取,并拿到包括牛津在内6所大学的奖学奖。最终她放弃牛津大学,接受欧盟提供的全额奖学金到维也纳大学学习全球经济,接着到联合国实习,再到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学习经济史,以全A成绩毕业。
毕业后,她被美国一家顶级投资管理集团录用。
李亦雯并不认为自己多么聪明,不过她说,“我有个不普通的妈妈。”
孩子在家长心目中的形象
李亦雯的妈妈刘曼辉是武汉一家大型国企的中层管理干部,丈夫是大学老师。因2006年当地媒体曾有《我放了牛津大学的鸽子》等对李亦雯的报道,这个“成功”的妈妈在武汉小有名气。
如今,找她咨询的家长越来越多,问题五花八门。刘曼辉总结,这些问题无外乎集中在学习不好、与大人不能沟通这两方面。她觉得,真正的问题其实是——大人病了。
一次,刘曼辉现场出题“考”一对父母。很简单,写下孩子的优点。母亲憋了10分钟写了8个字,父亲写了短短3条再也动不了笔。最后,夫妻俩好不容易凑了7条。可刘曼辉坚信,“一个提笔就能写下孩子至少20个优点的妈妈,才基本合格。”
她问这位家长,孩子长到17岁了,你们表扬过孩子吗?他们点头。“那你们怎样表扬的?”刘曼辉不解。
后来刘曼辉弄明白了,这个孩子17年来,听到的表扬都是“复合句”:“你××事做得不错,但是……”重心永远在“但是”的后面。“但是”像条响尾蛇一样咬了这个孩子17年。
这是妈妈的错
刘曼辉是等到雯雯上大学了,因为想念孩子,把育儿日记翻出来看,才发现自己不是个合格的母亲。
在一本绿塑料皮、印着影星张瑜头像的日记本里,刘曼辉看到了这样一段泛黄的文字:雯雯回家说:上课时,老师要同学们造句“又……又……”。一个小朋友被点起来后说:李亦雯又胖又矮。全班同学都大笑起来,连老师都忍不住笑了。听到这,爸爸妈妈也哈哈大笑起来,妈妈接着问:“雯雯,别人笑了,你笑了没有?”雯雯说:“没有,我没笑。”妈妈说,应该这样造句:“李亦雯的脸又圆又红。”雯雯说,别人才不会这样造句呢,这是爸爸妈妈造的句。
读到这番话,刘曼辉唏嘘不已。她说,自己当时没有用最好的方式保护孩子的自尊。
妈妈造的句掩盖了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实际上,这个“伤痕”一直留到现在,李亦雯如今只有80斤,可还在喊“减肥”。“这是妈妈的错。” 刘曼辉叹着气说。
李亦雯高考结束那天,同学们晚上到江滩上狂欢,半夜11点了,20多个同学还不舍得分开,大家商量不回家了,在江边找个宾馆住下。女儿在电话里小声哀求妈妈:“在外留宿一次,就一次。”妈妈大吼:“绝对不可以!”后来10多个同学依次给刘曼辉打电话哀求。刘曼辉拍着胸,痛苦地回忆说,在电话里,自己“母老虎”般把一个个孩子臭骂回去。
巧的是,来咨询的一位父亲也说起类似的事。同样是高考结束这一天,同样是在长江边狂欢,这个爸爸始终跟着这群孩子。到凌晨3点了,女孩给他打电话:来接我!爸爸在车里故意等了10分钟,装作匆匆赶来的样子。父亲一直以为,女儿并不知道自己跟着她。多年后,女孩写了一篇《不知道幸福就在身边》,她说,其实自己知道那天父亲就躲在不远处保护着她,她感谢爸爸。
刘曼辉听到这个父亲的故事,羞愧极了。“爱有很多种方式,显然这个父亲要比我做的好得多。”
放开拉着孩子的手
对那些“病症看起来不一样的家庭”,刘曼辉常开同一种药:放下,放下你的控制欲;放手,放开拉着孩子的手。
她用了26年才真正明白这一点。
雯雯从小是个乖乖女,可到大一那年,雯雯开始了第一次“真正的反抗”。
放完假从武汉回北京,上火车前,刘曼辉坚持让雯雯脱下裙子,换裤子上卧铺,而雯雯坚持:我就穿裙子,非穿不可!母女俩僵持了很久,最后妈妈生气地走了。几天后,雯雯给妈妈发来短信:妈妈,对不起,我只想按自己的方式做一回自己!
妈妈手里的风筝有点儿脱线了,她不得不接受孩子想飞的事实。
她没想到,正是自己的放手,风筝飞得越来越高。
多年后,刘曼辉去洛杉矶看女儿,她感到了某种身份置换:自己语言不通,什么都依靠雯雯,自己倒像“女儿”,雯雯像“妈妈”。
起初,刘曼辉哪儿也不敢去,出门就靠雯雯。后来雯雯工作忙,就给她地图、车钥匙、机票,鼓励她自己出门。从家门口的超市开始,刘曼辉越走越远,竟然独自把美国横穿了一遍。雯雯自豪地对她的美国朋友介绍:我有个心态超开放的“辣妈”。
后来的某个夜晚,母女俩躺在夏威夷的沙滩上谈心。刘曼辉为伤害雯雯的初恋、粗暴地拒绝她在外留宿的请求,第一次向女儿道歉。雯雯很久没说话,最后轻轻地说:“妈妈,我真的很喜欢现在的你。”
刘曼辉哭了。她说,幸好那晚天很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