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诸公还读伤寒
某年,著名西医江逢治患“夹阴伤寒”而卒,太炎亲书挽联志哀,联语曰:“医师著录几千人,海上求方,惟夫子初临独逸;汤剂远西无四逆,少阴不治,愿诸公还读伤寒。”细心品味,此联含蓄而有雅讽之意。同时章太炎却对民间医生并不轻视,曾说:“取法东方,勿震远西;下问铃串,勿贵儒医。”以章老夫子恃才傲物之辈,犹能屈尊“下问”于走方铃医,可见他对民间医药的重视了。
诚邀治病
章太炎与名医既为文朋又是医友,亲朋有病经常介绍到处就诊。有一次,太炎之兄章椿柏生了一场重病,年纪已76岁,呃逆六昼夜不止。手足肿胀,头面亦肿,舌干,烦躁,病势颇险。太炎邀诊之。当时,医生们均主张用治呃常用方柿蒂汤治之。恽氏诊后,坚决反对。认为病人呃逆系由年高久病,津液涸干所致。不同于一般呃逆,用柿蒂类套方必然无效。主张用犀角汤凉血润燥。椿柏亦通医,认为用是方不合常理,不敢服用。但碍于太炎先生的面子,勉强吃了一剂。孰料,当夜即酣睡通宵,翌晨呃逆亦轻减,浮肿亦渐退,继经调理而愈。
较真“第三”
章太炎是训诂学大师,能全文背诵《说文解字》、《尔雅》,以如此深厚的功底诠释经典医藉,自是轻车熟路。上海某富商患病,群医束手,认为不治。有一位不甚知名的中医,诊视后独认为可救,处方数剂,竟告痊愈。富商很感激,慕章太炎书法名气,奉千元求先生为题一匾,想借重以扬其名。太炎手书四个大字,曰“第三”。富商大惑不解,请教于他人,都认为“第三”显含贬义,可能是“第二”之笔误。富商乃婉求太炎先生改写。太炎大发脾气,说:“所书无误。医之誉,无过于此者,彼果为名医,必知其义。”且补署落款“章炳麟”,以坚其信。富商不得已,才将书法制匾奉送。医者收到后,喜出望外,高悬于厅堂。原来《史记》上的,姓秦,名越人。《史记正义》引《八十一难序》云:“秦越人与轩辕时相类,仍号之为”,已经是“第二”,故誉“第三”并没有错。章太炎满腹经纶,焉能不知此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