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葆玖名人故事

时间:2021-08-31

  接过男旦衣钵

  上海思南路的梅宅,洋房梧桐依旧却不见故人踪影,但能够与梅兰芳大师比邻却成了周边新近开发的花园洋房的卖点。80年前,梅大师的幼子梅葆玖就出生在这里,入读教会学校,习洋文、学旧礼,10岁那年被认为最像父亲,一出《三娘教子》注定了他一生痴缠梅派。

  1934年的春天,梅葆玖出生于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梅兰芳与福芝芳的第九个孩子,也是最小的孩子。

  作为唯一接过父亲男旦衣钵的孩子,梅葆玖10岁开始学艺,开蒙老师是王幼卿,又从陶玉芝、朱传茗、朱琴心等前辈学艺。13岁正式登台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剧。

  18岁,梅葆玖和父亲同台演出,至今还记得父亲在艺术上的谆谆教诲。那是在3月20日的一次京昆剧目的活动中,父亲跟他说,“要学好了昆曲,京剧才能演得有味儿。”梅葆玖说“大家都管昆曲叫‘困曲’,我虽然学习时也犯困,可是有父亲在一旁监督着,那是一点儿都不敢偷懒。”

  虽然10岁开始正式学戏,但同戏班的孩子不同的是,梅兰芳要求梅葆玖白天学习、晚上回家学戏。“那段时间正是抗日时期,父亲每日在家里作画、不演出,我从1944年开始学戏时,父亲就为我请了王幼卿等很多基本功老师。我当时很天真,一门心思就想学《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父亲的代表剧目,可是他却让我学一些最基础的老戏,而且要求我必须按老师教的唱,理由是先把基本功打好再学梅派戏,就会按规范进步。”于是,梅葆玖的小学和中学都在上海震旦学校完成,那时的“震旦”是英法双语教学,不过到今天,梅葆玖谦逊地自称,“英语能对付,法语全忘光了。”父亲的话至今他仍然记得,“戏要学,但与社会接触的基本知识也得有。富连成这样的老科班就是吃了这个亏,能出好角儿,但文化上薄弱。”

  梅葆玖嗓音甜美圆润,唱念字真韵美,表演端庄大方,扮相、演唱都颇有乃父风范父。在青衣、花衫、刀马旦等诸行当技艺方面,均有较高造诣。常演剧目有京剧《贵妃醉酒》《苏三起解》《玉堂春》《二进宫》《木兰从军》《天女散花》《彩楼配》《武家坡》《三娘教子》,以及昆曲《断桥》《游园惊梦》《思凡》等梅派京昆剧目。

  乾旦坤生、天各一边——舞台前后的阴阳颠倒曾是梨园一景,如今男旦式微却难掩曾经辉煌。2014年适逢父亲梅兰芳双甲诞辰,梅葆玖从去年最炎热的夏季于祖籍泰州启程,携弟子及北京京剧院辗转香港、台湾、纽约、华盛顿、莫斯科、圣彼得堡、东京以及津沪等国内京剧重镇,重走梅大师当年足迹。虽然戏称众多兄弟姐妹中只剩他一人“唱独角戏”了,但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对父辈以及梅派的致敬与承袭,梅葆玖说,“虽然如今我的44个弟子中胡文阁是硕果仅存的男旦,但这是时代使然,我并不怨天尤人,我培养了40多个弟子,父亲的艺术没有断层,将来上天跟我们老头儿我也好交代了,我敢说对得起父亲。”

  所谓梅派

  梅葆玖本身是以维护梅派的正宗、正腔、正韵为己任。恰如梅葆玖自己当年担当起梅剧团时所说的那样,“父亲在台上是怎样的,我一定还是要维持他这样子去演,一点都不敢乱动。”可同时梅葆玖又是一个不断革新的艺术家,例如梅葆玖前两年录制出版的交响乐伴奏版《贵妃醉酒》,还有将梅葆玖父亲的《太真外传》改编成轰动一时的《大唐贵妃》,也包括梅葆玖顶着各方压力,全力支持陈凯歌拍电影《梅兰芳》等等。可见梅葆玖也是并不反对创新的。那么梅葆玖觉得继承传统和改革发展的关系是不是就像梅兰芳先生所说的那样——“移步不换形”?

  父亲梅兰芳是一个喜欢改革、创新的艺术家。他并没有一味强调味儿要是那个老味,韵还是那老韵……那个时候跟现在,观众欣赏的眼光变了,不能说老先生不好,但是跟着时代的变化,也一定得跟着时代走。梅兰芳身上的很多戏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所以即使他改了之后,也还都是有根有源的。梅葆玖也是这样的想法,《大唐贵妃》这戏,原来《太真外传》里的主腔主调都没有动!包括《贵妃醉酒》,一个谱位都没动,加上交响乐为的是丰富一些,在戏剧气氛上增加一点韵味。但是,不能说加上以后这就不是京剧了,因为还得靠胡琴、二胡、鼓这几大件。那个指挥,也是听胡琴,他看那弓一下去的时候,才开始指挥,而非胡琴、二胡听指挥的。包括梅葆玖录的那张爱乐乐团伴奏的CD,好多人都说爱听。当初在找梅葆玖录的时候,梅葆玖就要求别离开梅派的韵味。如果是梅派加disco,那就麻烦了!一定要还是原汁原味的,但是可以比原来更丰富一些,加上和弦、配器,使得声腔更优美,更有气氛。

  梅葆玖的父亲有很多表演是吸收了昆曲、话剧的成分。可现在的京剧似乎在唱功方面特别强调而忽略了表演,忽略了戏曲艺术整体性的美。梅葆玖觉得做演员来说,如何把戏唱好,把人物演好,实际上还是属于一个文化问题。因为梅葆玖父亲虽然小时候是在科班里学习,但是他大了以后跟画家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吴湖帆等等,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写字、画画、诗词歌赋等等,他都进修。所以他演出来的很多题材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有记载的,或者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传奇等等,无论是他的昆曲还是京剧,他都能从文学角度出发,在舞台上再把它升华提高。应该说梅葆玖父亲的戏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的。

  另外,梅兰芳到世界各地走访,与当时的许多文化名人都有所接触,眼光的广阔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京剧必须有一个大文化的包含,这样演出人物来就有血有肉了。梅葆玖常常对学生说这个道理,让他们对此都要有清楚的认知。成功不成功,就看观众来不来看你的戏,这是最标准的。

  生活中的梅葆玖

  20世纪初,京剧是男旦的天下,也是因为有一批优秀的男旦,把京剧发扬光大,发展得红红火火。那时人们看待男人演女人,大概不会觉得太特别吧?因为当初四大名旦在舞台上展现女人的千姿百态,台下却都是飒爽潇洒的男人,似乎没有人质问过他们是否有性格倒错的问题。而今的时代,女人上台演戏不再受限制,男旦也就越来越稀罕,见得少,难免有人产生出某种好奇的窥视心理。

  梅葆玖对此倒是不以为意,他说,男旦比起女旦,其实在体力、嗓子和演技上更有优势,因为不是女人,所以更加比女人用心揣摩,下的功夫更多。说起当初为什么学起唱戏,他说没什么特别的,大概就是从小在父亲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加上父亲看他在扮相和嗓子上有条件,便请人给他教戏,培养他做了传人。

  生活中的梅葆玖真有股子说不出的爽快麻利劲儿,说起自己在舞台和生活中给人的强烈反差,他讲起一件趣事。他说因为自己从小喜欢汽车,但父母一直不让他考车本,怕他出事,待到父母都离世了,没人管了,他就在上世纪80年代去考车本。考的是卡车本子,练车是在大兴郊区,因为天气很热,他就光着膀子练车。一位老太太看见了,认得他是梅葆玖,就问:“昨儿还看见你在电视里演穆桂英呢,今儿怎么就光着膀子开车了?”他回答:“啊,昨儿是小媳妇,今儿是大老爷们了!”

  梅葆玖是汽车、音响以及和电有关的机器的发烧友,他自己打趣说:“我是不务正业。什么都喜欢,除了汽车、音响,什么无线电、遥控飞机模型都做得很好,还喜欢运动,什么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只是没去参加比赛。生活很充实,不是除了唱戏,回家喝喝茶就完了。”从小他就喜欢看着图纸自己制作模型、电子管收音机什么的,他说最高兴的就是听见自己装的收音机一响那一刻。据说传奇的是,在上世纪50年代,梅葆玖就自己鼓捣出一台立体声音响,相当的前卫。而看梅葆玖那一双大手,不唱戏,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师。

  梅葆玖说,从小,父亲就注意让他们好好受教育,这样即使不唱戏,也可以做别的。加上父亲本身是个开明而兼容并蓄、爱好相当广泛又相当聪明的人,使得他从小在父亲的影响下兴趣也相当广泛,所以才有今天的“不务正业”。说不完的梅府传奇父亲,也是梅葆玖谈不完的话题。有那样一位出色、开明又可亲的父亲,有谁能不骄傲呢?

  父亲去世后,留下了价值几十个亿的收藏和家产,他的藏品中很多是无价之宝。梅葆玖说,母亲很聪明,把这些全部献给国家了。把这些东西留给子女,时间长了难免散失,不如给国家,还能永久地保存起来。梅葆玖说,那些东西若是给子女,是不得了的财富,但难保他们不会成为“画贩子”,今天这个人找,就东卖一幅,明天那个人找又西卖一幅,然后换宝马,换别墅,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他们都理解妈妈的决定,没有争议。他说,除了父亲戏曲方面的一些东西,有一顶父亲在美国得到的博士帽也留给了他,那是他永久的纪念,但是终有一天他也会交给国家,他开着玩笑说:“绝不能让人说梅葆玖把他爸爸的帽子给卖了!”

  梅派的衣钵在梅葆玖他们的下一代没有传人,他说:“‘文革’耽误了一代人,我们的子女应该学戏的年代正赶上八个样板戏,那时男旦靠边站,老戏不让唱。”本来他哥哥梅绍武的儿子很有条件,但是那个年代不让学,最终他选择出国了。但让梅葆玖感到欣慰的是,大哥的孙子梅玮能唱上几段,梅玮正上着北大中文系,业余跟着梅葆玖学学戏。梅葆玖说:“这也算梅家隔代的传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