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与要求】
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
2、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课时设计】
讲读二课时。
【布置预习】
请学生利用早自习时间熟读课文,解决生字生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对于鲁迅先生,我们大家已十分熟悉了,在初中时我们学过了他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今后我们还将学习他的杂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纪念刘和珍君》。
二、背景介绍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注释1)
三、理清文章的总体思路
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
思路的中国是本文写作的缘起,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然后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在叙事的基础上再深入一步,总结“三·一八”惨案的教训,指出这一惨案对于将来的意义。
第二层面:
1、关于写作缘起:
思路分两步走:
第一步:“写一点东西的必要”是为纪念死者。
⑴ 请学生在课文中找出表达缘起的相关语句。
(见教材)
⑵ 第一部分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
悲哀──悲愤──出离愤怒。
第二步:为使庸人不致忘却,要人们牢记这笔血债。
请学生们阅读第一部分,划出能表达缘由的相关句子。
(见教材)如:“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2、关于烈士事迹,思路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从平时到遇害:
⑴ 请同学们概括第三、四、五部分的主要内容。
三部分写刘和珍的正义感、责任感和反抗精神。
四部分“始终微笑着,态度温和”的刘和珍君遇害,而且被反诬。
五部分详细记述刘和珍遇害的经过。
⑵ 请学生们概括思路。
(见前面)
3、关于惨案的意义:
⑴ 谈到意义,一般人只表示肯定,而鲁迅则不是一味地肯定,那么请同学们分别划出表示肯定和不赞同的语句。
(见教材)
⑵ 请同学们在此基础上概括思路。肯定的同时,指出不足。
全文的思路是:
写作缘由──烈士事迹、遇害经过──惨案的意义。
四、布置作业:
1、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二、四部分。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文章的总体思路。
二、理清局部思路
第一步:把握句意。
⑴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
① 从思路上说,这里说的是纪念死难者应取的态度,也是生活在黑暗世界的奋斗者理想的人格。
② “淋漓的鲜血”是“四十个青年的血”。
③ “敢于直面”、“敢于正视”,是思想感情上的飞跃。
④ “哀痛者”指他们要承受起超乎寻常的哀痛。
⑤ “幸福者”,为改变惨淡的人生,创造幸福的人生,所以他们本身也是幸福者。
⑵ “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含义:
① “缘由”就是反动统治者不但用武力极其凶残地屠杀人民,而且还用文的一手,进行严酷的思想统治。
② 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反动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屠刀加钳口术,致使老百姓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⑶ “当三个女子从容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抹杀了。”
含义:
① “伟大”,指三个女子的伟大。
② “从容辗转”是对当段内容的一个方面的概括,即她们相互救助的情况。
③ “妇婴”这里专指女子,再则,她们毕竟年青,在长者眼里还是娃娃。
④ “八国联军”指1926年,日本纠合的八国军队。
⑤ “伟绩”、“武功”是他们自己的夸耀,鲁迅用这两个词,当然是反语。
⑷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将更奋然而前行。”
含义:
① “苟活”意为苟且偷生,贬意。“苟活者”是自我贬抑,也说明,鲁迅对自己的解剖确实到了无情的地步。
② “希望”是由“中国女子的勇毅而来的”。
第二步:分析局部思路。
请同学们思考各部分的局部思路。
三、小结
1、处理课后练习。
2、布置作业:完成本课《课课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