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

时间:2021-08-31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

  【教学背景】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义务教育课标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讲读课文。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利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并深情地回忆“我”的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缅怀那些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们,引导学生从小放眼世界,关注国际形势,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二是体会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生与战争年代距离遥远,要让学生跨越时空去感受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前学生的搜集资料,了解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国际动态,了解维和部队的使命、工作等是学好课文的前奏。学生特别需要一些直观的听觉和视觉感受,才能与课文情境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

  1、认识18个生字,学会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信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挚情感。

  4、通过学习课文,树立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教学重点】

  目标2、3、4。

  【教学难点】

  目标3、4。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与课文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齐读课题,质疑

  1、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师:这些问题提得很好!相信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二、欣赏图片,谈感受

  播放战争中孩子的图片,学生观看后谈自己的感受。

  师:看着这熟悉的画面,我们的思绪也随之飞到了远在海湾地区的伊拉克。同学们,虽然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里,但你们知道么,世界上还有许多的孩子像伊拉克的孩子们一样,因为战争而失去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幸福生活,他们不得不在死亡线上挣扎着,更有的失去了自己挚爱的亲人,无家可归。有个中国孩子给前联合国秘书长写了一封信,信中包含了一个孩子对和平的渴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倾听他的心灵呼唤吧。

  三、听课文朗读,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出示学习提示,自读课文

  1、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2、文中作者向谁呼吁,内容是什么,你从中有什么体会?

  五、研读课文,同伴互助

  1、“爸爸”是个怎样的人?请快速默读课文,把有关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用心体会。

  2、交流:

  “两年以前,……牺牲”──一个维护和平的人

  “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蓝盔”──一个爱妻子和孩子的人

  “我的爸爸精通四国语言……硕士”──一个有才华的人

  3、体会失去“爸爸”的悲痛:

  ⑴ “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我至今都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我和妈妈那深情的目光。他说:‘孩子.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⑵ “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地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想象此时此刻我和妈妈的心情。(朗读)

  ⑶ “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了凝固的血”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师:爸爸为和平战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斑斑血迹就是爸爸光辉生命的见证哪!(朗读体会)

  ⑷ “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啊!我听见了,妈妈听见了,在场的叔叔阿姨听见了.全世界都听见了,他呼唤的是:和平!和平!和平!”,且学生谈到从这里感受到雷利的爸爸一心为和平,牺牲后还念念不忘,你从这三个和平感受到什么?

  过渡:我的爸爸就这样牺牲了,他还有什么未了的心愿吗?

  4、爸爸还有未了的心愿,因为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学生结合自己收集到的资料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5、可恶的战争,残酷的战争,无情的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我们禁不住要和本文的作者一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到这段话,自己放声地读,有感情地读。谁想呼吁,指名读,齐读。

  六、拓展、升华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为维护和平我们,制止战争,能做点儿什么呢?

  七、结束语

  让我们一起呼吁:“让和平永驻人间,让世界充满阳光”

  【板书设计】

  15、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优秀教案设计

2.关于《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案设计

3.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案设计

4.《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范文

5.小学语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设计

6.关于《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教学反思

7.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设计反思

8.《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