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时间:2021-08-3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天道声音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障人士。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点: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器材】电脑、音叉。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一)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二、新课开始

  教材分析: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其他时间可以讨论上节课的练习。

  (一)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看到这个题目,也许你会马上说“当然用耳朵啦!”但俗话说的好“聋子的耳朵——摆设”,什么意思呢?从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来看,说明我们要听到声音,不仅仅要有这个“摆设”,而且必须保证从“摆设”到听觉神经之间所有的器官和组织都是完好的,

  人耳的构造:外边有耳廊,下边有耳垂声音从耳道进入引起鼓膜震动通过听小骨、半规管、前庭耳蜗及咽鼓管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便听到了声音。

  (二)双耳效应

  有一位老师曾经领着学生做过这样一个探究活动:让一个蒙上双眼的学生坐在教室中央,让其他学生从教室的不同方向叫这个同学的名字,结果他都能准确无误的指出说话学生的方位。第二次让蒙上眼睛的学生同时堵住一只耳朵,然后判断说话学生的方位,结果不那么准了,甚至错位很大,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两只耳朵可以分辨声源的方向主要有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声音强弱的不同。假如声源在右方,则右耳听到的声音就比左耳强。这种强弱的差别,在实践中就形成了辨别方向的感觉。这时,我们会转动头颅,直到两耳听到同样响度的声音位置,此时声源便处在我们的正前方或正后方。

  二是对同一声音,两只耳朵感受到的时间又先后。假如声源在右方,右耳比左耳离声源近,声音传来,右耳先听到,左耳后听到。这个声音到达右耳和左耳的时间差别,同样在实践中形成了声源方向的感觉。时间差别越大,越容易辨别,感觉越准确。

  三是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不同。

  什么叫做双耳效应

  声源到两耳的距离一般不同,同一点发出的声音传到两耳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根据这些差异人们就能感觉到发声点的位置,

  在这几种情况下,大象比人更有利,因为它的`两只耳朵间的距离比人的大得多。

  典型例题:

  例1、由于双耳效应,人们可以确定发生体的位置是由于( )

  A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大小)不同。

  B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时间有先后之分。

  C对同一声音,两耳感受到的振动的步调有差异。

  D以上三种原因都存在。

  解析:双耳效应的产生是由于人的两只耳朵到发声体的距离一般不同,这就导致了两耳感受到的声音的强度不同,声音到达两耳的时间不同,两耳接收到的振动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综合起来就成为判断声源位置的重要基础。

  三、骨传导

  如果声音在传向听觉神经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鼓膜、听小骨等的损伤,将会造成非神经性耳聋,不过我们只要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到声音。

  据说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30多岁时患上了严重的耳疾,听力完全丧失,但是他并没有向命运屈服,他用牙齿咬住木棒的一端,将木棒的另一端顶在钢琴的键盘上感受旋律,继续自己的创作。现在同学们听到的《田园交响曲》就是贝多芬在完全丧失听力的情况下创作的,这部作品细腻动人,朴实无华,宁静而安逸,表达了作者丧失听力以后对大自然深沉的眷恋之情,与《命运交响曲》一起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交响曲之一。

  同学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经历种种挫折和不幸,但是,只要我们能像贝多芬那样,不向命运低头,敢于迎接挑战,就一定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那么像贝多芬那样,让声音通过牙齿或者有些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的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我们有这样的经验:听录音机放出的自己的声音总觉得不太像,而在别人听来都认为像,这是这么回事呢?原来从声带发出的振动经过牙齿、牙床、上下颌骨等骨头,传入我们的内耳。因此,对我们自己来说,听自己讲话是通过骨导方式听到的。由于空气和骨头是两种不同的传声媒质,它们在传播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听上去就感到通过不同途径传来的声音的音色有差别,于是就觉得录音机里放出来的自己录制的声音不像自己的声音了。

  【教学后记】

  给初二学生学习物理的十条建议

  一、物理是一个整体,刚刚接触,可能对某些概念、规律掌握不好,对知识无整体感,这是正常的。随着学习后面相关的知识,对原来不甚清楚的问题会逐渐理解透彻,初学时千万不要遇到困难就丧失学习物理的信心和兴趣。

  二、物理是很有趣的,但有些时候,老师为了讲清某一物理规律或物理情景,考虑到知识的整体性和逻辑性,经常会进行大段描述。这是理解较高层次的知识所必需的,也是物理的“理”性所在,因此课堂气氛可能不象小学时那样“热烈”,对这一应该有思想准备。最重要的是思路要清晰,同时自己要尽快养成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中学阶段解决的问题多为“理论意义”上的实际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注重问题本质,不要因细枝末节影响对问题的解决。

  四、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堂上大脑要高速运转,对老师提出的一些问题,要自己去考虑,不要等老师去“灌输”。课后,不要仅满足于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复习、作业、小实验等任务,要主动针对自己的实际,合理安排学习内容和时间。

  五、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学会对知识进行梳理和重新整合,把杂乱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将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比如每学完一章,都要试着用二三百字去概括其主要内容。

  六、从某种角度看,课本中的习题可以把正文不好讲解清楚的知识通过习题的形式体现出来,是课本正文的延续和补充,因此,要把它放在与正文同等重要的地位。实际上,许多物理试题包括中考试题就是对课后习题稍加改造而成的。对课本中的选学内容、阅读材料、研究性学习等,要认真对待千万马虎不得,因为在考试中经常出现借用其物理背景或某一知识点命题的情况。

  七、学习新课时,应把注意力放在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对物理思想的把握上,而不应急于做大量的习题,绝不能把老师讲例题、学生做习题作为学习物理的核心。习题要做,但每做完一道习题,都要要总结一下,看看通过做这道习题,自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有哪些新的体会;检查自己是否能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题中所给的物理状态、物理过程和物理情景及产生的原因、有关条件等是否能独立地弄明白,能否独立地进行逻辑推理。每做一道习题,都要力求在能力上有所提高。做习题,贵在精而不在多,不要一味追求做题数量,钻难题,陷入题海。

  八、在观察课堂演示实验和进行学生实验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识别器材和仪器的能力,在实验误差太大的情况下,能自觉地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改进实验以减小误差。要培养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基本实验操作技能,遇到问题,要善于用实验来探讨和验证。从某一层面上讲,这也体现了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

  九、初二物理学习不要求一步到位,刚刚进入初二就“瞄准”中考,做大量类似于中考试题的题目,不但能力得不到提高,反而会影响自己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

  十、科学、技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物理学习中,对物理理论-—相关的技术——这些技术所处的社会背景,要整体掌握。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学会独立地收集信息和拓宽知识面,多动脑,多看科普书刊,多了解新的科技动态,如“神舟五号”、禽流感等。这也是教育发展和中考命题的方向。

  不言而喻,初二阶段注意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对中学阶段的物理学习,乃至今后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同学们若能在学习中积极实践,不断总结,就一定会取得令人瞩目的好成绩。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相关文章:

1.八年级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2.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3.《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教学反思

4.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5.《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

6.《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反思

7.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设计

8.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