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与散文的特点。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阿房宫赋配套课件,希望大家喜欢。
教材内容:
<<阿房宫赋>> 人教版新教材 高一年级第二册 语文 第6单元第22课 (2课时)
教材分析:
《阿房宫赋》,这篇的赋体散文,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骄奢亡国的历史经验,阐述了天下兴亡的道理,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示,表现出一个封建时代正直文人忧国忧民、匡世济俗的情怀。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上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基本上能够阅读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在本文的教学上,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讲解一些文中重要知识点,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让学生感知文章的语言美,了解赋的特点。
教学目标:
1 了解文体 “赋”的特点
2 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丽的想像、大胆奇特的夸张特点。
3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4 积累掌握“一”“爱”“族”“焉”“而”“夫”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用法,词类活用
教学理念:
这篇课文具有文言文与诗歌的特点,让学生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学全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强化诵读,重视语言知识.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主要内容。
感知文章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讽喻的目的。
背诵全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新课导入
师:清代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它辉煌壮丽,它可堪称是 “东方凡尔赛宫”,可惜的是它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摧毁了,如果要我们描绘出昔日圆明园的胜景来,恐怕是难上加难了。然而,在阿房宫被焚千年之后才出生的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通过神奇的想象,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将昔日阿房宫宏伟的气势,精巧的楼阁宫殿……描绘的生动传神,让人读来历历在目。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杜牧笔下的阿房宫是什么样子。<板书课题与作者>.
二 解题
1 文体:“赋”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文体,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中间的一种体裁。它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起来,到汉代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 “赋者,铺也;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也。” 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时注重铺陈和夸张;结尾多发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多个阶段。本文属于文赋。
2背景:本文写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此时已是晚唐,唐敬宗李湛年少即位,喜欢游猎,大兴土木,不理朝政。杜牧写这篇文章意在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毁灭,来总结秦王朝骄奢遥逸终政亡国的历史教训,从而向唐朝统治者发出警告,希望唐朝统治者能够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
杜牧简介
3杜牧(803~852),字牧之,后人称之为 “杜樊川”.擅长诗、赋、辞,其中诗歌创作成就最大,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称他为“小杜”;又和他同时代的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散文气势雄浑,多针砭时事;诗歌语言流丽而又风味清新,气势豪宕而又情致婉约。著有《樊川文集》。
三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提示文中重要词语,请学生到黑板上注音。
词语: 骊山 缦回 囷囷 初霁 媵嫱 剽掠 鼎铛 俪迤 锱铢 栏槛
<学生注音>
<教师明确> lì màn qūn jì yìngqiàng piāo chēng lǐyǐ zīzhū jiàn
<学生齐读>
3 请三位学生分别朗读全文
4 全班齐读,注意读准字音。
四 文言知识讲解
1 学生借助注解,试着翻译课文,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 请学生翻译课文,在翻译的时候指出重要知识点,解决疑难问题。<一人一句>
3 教师板书文言知识点。
A 词类活用:
1、六王毕,四海一(“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2、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3、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朝”“夜”,名词作状语)
4、蜂房水涡 ( “蜂房”, “水涡”, 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
5、辇来于秦 ( “辇”,名词作状语,坐着辇车)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B古今异义词:
1、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古:气温,环境气氛;今:气象情况)
2、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古:搜集保存;今:筹划并管理)
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古:可惜;今:怜悯,值得怜悯)
4、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古: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别;今:人各用心机,互相排挤)
C 一词多义 (见课后练习)
D 特殊句式:
1、戍卒叫,函谷举(被动句)
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宾语前置句)
3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判断句)
4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状语后置句)
5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反问句)
五 全班再次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 齐读课文。
二 具体分析课文。
师: 在昨天学习的基础上,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具体感知课文吧.
师: 这篇课文都写了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找找看,等下叫你们来回答.
生讨论
教师明确:第1段铺陈阿房宫的宏伟壮丽。
第2段叙写官中美女之众,珍宝之多。
第3段 由描写转为议论,层层铺垫揭露秦王朝的奢靡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第4段总结六国和秦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
师:在了解课文整体内容的基础上,下面我们先来看到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请同学们思考: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阿房宫的?
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是从三个方面:A建筑之奇,B宫女之众,C珍宝之多。
A对于建筑,课文先展开广阔而高峻之全貌,进而细绘宫中楼、廊、檐、长桥复道、歌台舞殿之奇;
B对于宫女,先写她们的.由来,再描用六组排比句写她们梳妆打扮,从而体现她们的美貌,再接着就写了她们望幸而不得的凄惨生活,可以说是层层渲染.这正体现了 “赋”的特点.
C对于珍宝,先交代珍宝的由来, 它们是六国君王世世代代从他们的百姓那里抢掠而来的,珠宝倚叠如山,而秦人对它们不珍惜,视若瓦砾。足见秦朝统治者的奢靡远甚于六国。
师:我们再回到第二段来,在这段中“明星荧荧”等四句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在哪里?
教师明确:“明星荧荧,开妆镜也”是比喻。“明星荧荧”是喻体,“开妆镜也”是本体。以璀灿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非常生动形象。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与上一句一样,也是比喻。
第三句使用的是夸张的修辞手法,说丢弃的脂水可以使渭流涨腻,可以看出梳洗宫女是非常多。
第四句也是用的夸张,写焚烧椒兰可以让烟斜雾横。
这四个句子字数相等,运用比喻,夸张,揭露了秦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让我们更能够感受到 “赋”体现出的艺术魅力,同时这样的铺排为后文的议论作了很好的铺垫。
师:杜牧对于这样雄伟壮观的阿房宫被烧,有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思考》
明确: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但是他不想着怎样去巩固自己的政权,对待百姓横征暴敛,最后使得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 秦始皇的无道,导致农民起义,宫殿被毁,进而走上自取灭亡的道路,在这里流露出了作者无穷的感慨--不安和忧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不意今人又在步秦人之后尘,唐王朝的命运真让人担忧。
师: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指出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呢?
请一位学生回答
教师明确:不爱其民,自取兴亡。
师: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
生很快回答:警世当代统治者,要吸取教训,不要重蹈覆辙。
师:对,说得非常好,其实不光是为了当代统治者,对以后的统治者都有作用。
三 在高一我们学过《过秦论》,比较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明确:本文与《过秦论》相似的地方有:内容都以秦与六国的兴亡为论题,都针对当时朝政有为而发,警世当朝要引为鉴戒。
不同点是《过秦论》是政论文,首次揭示了秦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正面说理。而本文是一篇赋文,主要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来揭示秦灭亡进而讽喻现实。
四 作业布置
1、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2、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
【阿房宫赋配套课件】相关文章:
3.阿房宫赋课件
4.阿房宫赋免费课件
5.阿房宫赋优秀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