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1-08-31

  导语:《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是选于本单元的一篇赠序。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青少年时求学的艰辛来告诫年轻人要认真刻苦地学习,文中的谆谆教诲至今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熟读成诵。

  2.掌握常用的一些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3.有感情地诵读课文,直至全文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培养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2.学习本文以记叙为主,适当加以议论和间以形象描写的方法。

  3.学习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现身说法的用意--勉励学生刻苦学习。

  【教学重难点】

  1.倒装句和省略句。

  2.用对比来表现中心内容的手法。

  3.掌握文中的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的用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苏秦“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以此设置课堂教学情景,导入新课)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由学生根据课前准备介绍,教师适当补充)

  1.写作背景。

  明洪武年间,宋濂官至翰林学士,洪武十年(1377)辞官。第二年,宋濂至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太祖朱元璋。其时,在国子监读书的东阳人马君则,以同乡晚辈的身份前来拜访,宋濂就写了这篇文章赠送给他。

  2.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义乌一带)人。明朝文学家,幼年酷爱学习,家贫无书,常问藏书家借抄,天寒手僵,仍坚持不懈,由此得遍观群书,学识渊博。元末,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受。后与刘基等同受朱元璋征召,做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朝廷的重要文书,大都由他参与撰写。年老辞官回乡。不久,因长孙宋慎列入胡惟庸党,全家谪往茂州,中途病死于今四川奉节。宋濂与刘基,高启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3.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写法。

  三、初读,读准音

  (能否流畅地朗读课文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有极大的关系。因此,要求学生至少将课文读上两遍,而且必须是以读得流畅无断续现象为标准。要求学生在自由朗读时,注意结合课文注释理解一些容易弄懂的词语和句子。)

  1.顺畅读出全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疏通文意,了解大意,参照书下注释,或利用工具书重点查释文中无注释的字。

  四、译读,明其意

  1.自由阅读:参照书下注释,初步疏通文意,用笔标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地方。

  2.小组交流:我读你译,你读我译,以直译为主结合意译,力求准确、通顺,翻译时,尤其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把握。

  3.课内交流:教师指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翻译重点语句。

  4.交流质疑:让学生把译释的疏漏点、谬误点、疑惑点、分歧点提出来,师生共同解疑。

  (1)通假字:

  支:通“肢”,四肢。 被:通“披”,穿。

  (2)古今异义:

  A.走送之         走:古义指跑。今义指行走。

  B.持汤沃灌       汤:古义指热水。今义指食物煮后的汁水。

  (3)词类活用:

  A.手自笔录      笔:名词作状语,用笔。

  B.主人日再食    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C.腰白玉之环    腰:腰佩。

  五、作业

  1.对译课文,要注意关键词语译准确了。

  2.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导读,解其旨

  1.检查学生熟读、背诵的情况。(小组比赛,看谁背的快,推荐到全班背诵)

  2.速读第一段,找出描写作者求学情景的句子,用自己的话或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提炼概括。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3)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4)余则袍敝衣处其间

  3.思考: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明确:从本段最后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就的根本原因。

  4.课堂讨论:本段用什么手法写自己求学艰苦的?好在哪里?

  明确:主要用了记叙的手法,有的地方加以描写和渲染及议论,使文章生动形象、中心突出。

  5.第二段从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作者写这些太学生学习条件优越的用意何在?

  明确: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说明今之太学生学习条件的优越。并从四个方面与前面作者求学的情况形成对比:

  衣食:廪稍之供、裘葛之遗--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緼袍敝衣

  住宿: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行深山巨谷

  从师:未有问而不告--未尝稍降辞色、叱咄

  书籍: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经过四层对比,显而易见昔日艰难和今日条件的优裕。在昔日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于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成,只能说明其用心不专。

  6.讨论:课文第3段是怎样体现赠序特点的?

  明确:点明这篇赠序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学生概括归纳后,可以引导学生对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作进一步阐述)

  7.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明确:纵观全文,前一部分是作者的现身说法,也就是全文立意的基础;后两部分则是层层深入,突出作者的主旨。前一部分写得愈充分,愈能打动人心,那么后两部分发挥起来,就会越发自然流畅,结束时就更为明确饱满。尽管全文没什么波澜起伏,大开大阖,但字里行间真诚动人,其胸襟、气魄,在描述和说理中毕露无遗,正是因为这些,才使文章传世不朽,脍炙人口,成为名篇佳作。

  8.学生交流讨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提出读书要“勤奋”、“专心”,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练读,背其文

  1.完成“探究、练习”。

  2.课文比较长,分段背诵,化长为短,组织学生力争当堂背会。

  【资料宝藏】

  1.宋濂其人

  宋濂不仅学识丰赡,文才彪炳,而且政治经验富足。马生原是个用心于学的人,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那作者又为何还要如此教诲?作者不说太学使人养尊处优,不求上进,而讲条件优越,要充分运用。这是因为他深知朱元璋登上宝座后一直妒贤嫉能、杀戮功臣,以巩固其统治。他的亲信谋士、开国功臣刘基就死于朱元璋的阴谋,开国元勋徐达、太师韩国公李善长、中丞涂节、吏部尚书詹徽、开国公常升等都被朱元璋以各种借口而杀害。宋濂可谓知时识世,在朱元璋大清洗之前就告老还乡,退居林泉。他这次“朝京师”,马生“撰长书以为贽”,对他加以赞颂,他为了避免朱元璋的疑忌,在赠序中不讲为国为民之类的涉嫌的话,而讲万年百处可说的读书问题。谈读书,还不忘赞扬一下太学,对皇帝主办的学校条件说了一番好话。从这里可见宋濂不仅饱有学识,而且老于世故。宋濂虽然如此小心谨慎,可是后来他的孙子与一案有牵,也株及了他。

【送东阳马生序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2.送东阳马生序教案

3.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的教案

4.《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与教案设计

5.《送东阳马生序》的优秀教学设计

6.关于《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

7.《送东阳马生序》的教学设计

8.《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