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理解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方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③会用图文资料说明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产生循环的物质基础——三大类岩石的转化过程。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给出多种地理图表和地理实例,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②把分析归纳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与表达
二、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3、 地壳内部的物质循环过程。
(二)难点
1、综合分析说明地表形态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2、地壳物质循环与地表形态变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一)第一课时:地质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二)第二课时: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第一部分 课堂实录
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印尼海啸的相关内容,并尝试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海啸形成的原因。(此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和感受地表形态的变化,为本课的学习积累感性知识)。
一、( 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做好知识铺垫
(一)印尼地震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
在2005年1月8日,印尼海域发生了9级地震,并引发了海啸,造成印度洋沿岸的各国人民生命和财产的严重损失。而据地质学家的发现,这次发生在印度洋的强烈地震不仅造成了破坏力惊人的海啸,还改变了印度洋上部分岛屿的位置和地形。使苏门答腊岛发生了移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可能发生了永久改变。
(二)我国的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最高的山脉,科学家在考察喜马拉雅山的时候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那里曾经是海洋。
二、( 师)播放图片(平原、丘陵、高原等)
【承转】(师)教师组织和引导好学生的.讨论,教师总结并指出:以上文字共同说明一个问题——地表形态是高低起伏的,地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学习新课】
教师提问:是什么力量促使地表形态在不断发生变化?
导入: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教师)解释: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作用,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即地质作用营造了地表形态。
、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学生活动)观看视屏、图片,阅读课本的文字及案例,思考如下问题:
①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②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哪几种?
③内力在表现形式上有何差异,对地表形态有何不同的影响?
④内力作用中,哪一种形式是塑造地表形式的主要方式?为什么?(要求学生思考,并不是要学生都能自己弄明白)
3、(师生互动)引导分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三种表现形式的名称能够说出来,但未必都能理解,教师要做适当的讲解。关于三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有何影响?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学生比较难掌握,故在引导学生回答的时候穿插动画和视频以及演示来突破: ①岩浆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播放火山爆发录像,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火山爆发对地表形态带来的影响。结论: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岩浆喷发,经冷却凝固后形成岩浆岩,喷出地表的可形成熔岩流地貌和火山。
②讲解什么是变质作用:岩石在地壳深处,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作用。结论: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由于变质作用主要发生在地壳深处,它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③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投影喜马拉雅山的图片,介绍背景资料:喜马拉雅山,经过4000万年的抬升,才成为今天的世界最高的山脉。这个世界最高山脉的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现在每年仍以0.5---1厘米继续升高着 。
B、学生讨论:喜马拉雅山上升的原因。
C、播放六大板块及其褶皱山形成示意图,整理学生讨论结果,得出结论: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向运动形成的褶皱山。
D 、教师演示:用一本书当作地壳,演示它怎样运动才能形成喜马拉雅山?(向中间挤压)
教师继续演示:如果把这张白纸向两边拉,地表会是什么样子?(举例:东非大裂谷) 教师提问:挤压运动的方向,与地表呈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方向与地表呈水平的关系。
教师讲解:这种岩层沿平行地表方向的运动——水平运动。
【中国地理地图课件】相关文章:
1.中国地理地形课件
3.中国地理常识课件
4.初中地理地图课件
5.非洲地图地理课件
6.中国地理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