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教材分析
《种群和群落》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 稳态与环境第四章内容,此前三章,包括人体内环境与稳态、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三章从生物细胞、组织器官及个体水平介绍了生命活动的调节即如何保持与周围环境的稳态(在植物是适应)。而第四章种群和群落是从群体水平讲解生物群体与环境之间如何保持相对稳定,形成稳态。这一章不仅对学生了解自然界复杂的生态网络结构十分重要,还是后续的生态系统、生物工程的学习的基础。所以,本章节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占有关键性地位。
二、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本章的基本教学目标是:
1、例举种群特征;
2、尝试建立数学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化;
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4、阐明群落的演替。
在深入研究新课标的基础上我制定了详细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种群概念及其特征;能够描述种群结构特征;阐述群落演替的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种群数量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数学模型建构能力;通过种群密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种群研究能力。另外,培养学生利用生物与环境间稳态的思想,对身边种群及群落消长,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3、 情感、价值观目标。形成个体与群体、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思想。建立生物进化观点和生态学观点。使学生热爱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重难点分析
1、本章的重点在种群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群落结构特征的学习。首先,种群是研究群体生物学的基本单位,只有准确把握其定义和表征特征,才会更好的理解群落及生态系统;其次,种群数量的变化,重在培养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数学模型解释生物现象。是生物学与其他学科建立桥梁的一节,应该重视。最后,群落结构特征,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2、而本章的难点在于种群数量变化中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建立,以及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四、教法
为克服难点,把握重点,达到本章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问答式教学方法。通过以教师的提问形式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索答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还涉及的教学方法有:
1、 直观演示法。也就是采用展示图片或影像,使学生可以直观的认识种群及群落,并从中分析种群特征,群落结构。从现实中学习知识,摆脱枯燥的理论的灌输。
2、 集体讨论法。在种群数量变化一节,打算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数学模型的建立。使学生在探讨中互相学习,提高协作能力。
3、实践探索法。在学习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时,运用校内外环境,组织学生实地学习。不仅使学生感受到生物学密切的联系着我们周围环境,而且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探索能力。
五、学法
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科学探索能力,本章采用自主探究法、科学分析法和总结反思法。
六、教学过程
本章共4节,计划用时5课时。其中第一节种群的特征安排2课时,其余3三节各1课时。
第一课时 (种群及其特征)
1、 以物种概念引出种群的概念,然后剖析种群的概念,即种群的时空特征(在一定的时间段分布于一定的区域)、遗传特征(同一物种,具有一个共同的基因库)和数量特征(个体的集合及变化)。
2、以“如何测定某一区域内,某种群的数量。”引出种群密度的概念。并引导学生分析影响种群密度的其他数量特征。例如: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密度,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发展。并结合教材举例。
3、“那么我们如何调查种群密度呢?”引导学生阅读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相关内容(p60-p62),讨论调查方法。为下一节具体学习做基础。
4、布置作业。“如果你要调查一片草地上的某种群密度,请设计调查计划。”
第二课时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1、若有条件,将教学地点设在户外草地。让学生按照上堂课所做作业调查草地上某植物的密度。教师在现场指导,观察。然后对于如何调查动物种群的密度进行讲解。
2、若没有在户外上课的条件,就进行班内交流式学习。也就是,让学生先向大家讲解一下,自己设计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然后由同学们点评。然后,对于如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进行探究式学习。即动物具活动性,不可能用样方法进行调查。那么就需要采取新的调查方法——标志重捕法。
第三课时 (种群数量的变化)
1、 以教材中“问题探讨”引入,学生先解答“讨论”中三个问题,教师巡视学生做题。
2、教师评析学生做题情况,要求学生利用填写p66的表格,并在左侧的坐标上做曲线图。
3、引导:学生所绘制曲线像英文字母“J”,所以这种曲线称为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提问:那么种群以这种增长曲线增长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讨论,教师可指示学生从“问题探讨”例题中思考。最后教师总结。
4、“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构建。提问:“刚才是从一个细菌分裂繁殖分析的,但如果有开始就有N0个细菌,它们以二分裂方式匀速繁殖,那么经过n代后种群数量是多少?”鼓励学生自己计算,列出表达式。N=N0*2n
5、继续提问:如果分裂速度不同,后一代不再是前一代数量的2倍,而是λ倍,那么t代时的数量是多少?N=N0*λt.
6、但是,实际环境中种群增长往往受到营养、空间和天敌的限制。所以种群数量很少呈“J”型增长。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高斯草履虫实验”引出K值。
7、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教师引导并鼓励学生试着给出原因。
第四课时 (群落的结构)
1、复习种群概念,引出群落的概念,即群落是同一时间积聚在同一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聚合。
2、展示左面“某温带草原上生活的各种生物”,教师提问:这些生物同生活在一片草原,属于一个群落,那么该群落有几个种群组成。引出“丰富度”概念。
3、继续看图,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延伸至豆科植物与共生固氮菌的互利共生,以及寄主与寄生虫的寄生关系等。
4、 学生自主阅读p72-p73“资料分析”。师生共同探讨“讨论”问题。
5、 展示图片p74“图4-11、图4-12”,教师引导学生在垂直方向上分析群落组成。
6、 那么群落的水平方向上表现如何,师生探讨。
7、作业:p75“探究”或 调查并研究学校内植物的丰富度。
第五课时 (群落的演替)
1、 以学生阅读并思考“问题探讨”部分内容进入这节课内容。“讨论”中两个问题学生自由发挥阐述,教师指出合理回答。
2、学生阅读p79页内容,然后在老师引导学生解决“思考与讨论”中三个问题。教师总结“像这样,随时间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
3、 那么“演替”有哪些类型呢?学生分析图4-14和图4-15有何不同,教师对学生回答作补充,以引出“出生演替”“次生演替”概念。
4、 学生阅读p81内容,教师带领学生了解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5、 阅读p82内容,回答:“我国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必要性?”
6、 课堂回顾。学生口述“裸岩上的群落演替”,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及突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种群和群落课件】相关文章:
3.群落的造句
4.分数和除法的课件
5.《将相和》课件
6.课件《将相和》
8.《将相和》的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