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课件

时间:2021-08-31

  【教学设想】

  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写鸭蛋、叙民俗、谈文化、说生活,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对逝去的风俗的怀念。既有深长的情愫,又有盎然的情趣,让我们在小小的咸鸭蛋里品尝出生活的滋味,充分体现了汪曾祺散文的魅力。

  教读这样的文章,要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始终贯穿一个“情”字进行深刻、细腻、活泼的文本品读活动:通过导入,让学生对汪曾祺及其散文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而要品味汪曾祺散文的特点,2、3两节是重点。所以在教学中采用中间开花的方法先对这两节文字进行研读。通过欣赏范读、自己体味读、重点句子品读等多角度的朗读训练,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品味汪曾祺的语言魅力及对家乡鸭蛋的自豪之情。而至于第一节端风俗的段落,以快速浏览的方法概括出来。旨在明确作者之以端午的风俗写得那么详细,一是为下文设置了一个合理的情境,二是表达了作者对家乡风俗喜爱之情,而归根结底,也就是对家乡的热爱。总之,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话和朗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并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把握作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框架,感知课文内容。

  2、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味文章中蕴含的情感.

  4、认识民俗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

  1、品味本文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特色。

  2、学习民俗文化,加深对民族的了解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有关端午节风俗内容的图片

  (配上一段欢快的民俗音乐)

  导入:有人说,读汪曾祺的散文,就如同聆听一位性格和蔼,见识广博的老者聊天,虽然平常却饶有趣味。今天,我们就和汪曾祺一起来聊一聊《端午的鸭蛋》。

  刚才我们看了一段有关端午节风俗的资料。谁能说说我们象山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呢?

  (挂艾草,挂菖蒲,喝雄黄酒,吃粽子)

  那么作者的家乡高邮端午节是吃什么的?

  二、精读2、3节

  (以讲讲、读读、品品为主,重在体会作者于平淡有味、幽默风趣、亲切自然的语言特点及蕴含其内的对鸭蛋的自豪之情和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十二红中作者记忆较深的要数是苋菜、虾、鸭蛋了,而最让作者难以忘怀的却是高邮的鸭蛋。

  1、让学生自己大声朗读2、3两节,并思考:

  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感情向我们介绍自己家乡的特产——咸鸭蛋的?你能否从具体的语句中加以说明。

  明确:作者满怀着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来介绍高邮的鸭蛋的。

  学生可能回答的句子有:

  ⑴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

  我的家乡是出鸭的水乡。

  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的效果,然后明确:作者强调的是我的家乡专门出鸭。是别的水乡所没有的。

  ⑵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

  肃然起敬这个词原本是指对某个人、某件事十分敬重的意思,而这里显然是大词小用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咸鸭蛋也能让作者肃然起敬,足见得作者的自豪之情了。

  ⑶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中的“必用”和“特别标明”这两个词。

  ⑷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

  还不就是个鸭蛋。──就是个鸭蛋。

  比较这两句的效果。(原句更能体现也作者对鸭蛋的满不在乎,不在意)

  此句运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在平淡的语言中道出了作者对深藏在心中的自豪感。

  ⑸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明确:这一句体现了汪曾祺的语言特色:古汉语与口语兼而有之。前几个小分句本是很通俗的大白话,却突然用了一个“多矣”,之后马上又回到大白话,仿佛当代的青年人说着说着汉语,突然夹杂着几个英语单词,并没有不伦不类之感。然后作者又引用了唐代诗人元稹在《离思》中的一句著名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运用“大材小用”的诗句,来表示自己对别处的咸鸭蛋不屑一顾。这一“文白夹杂”句令人忍俊不禁,为文章增添了不少幽默和趣味。此句中的“不少、多矣、完全”这三个词要重读,读出作者对鸭蛋的自豪感来。

  (可让学生体会,品评)

  ⑹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明确:这一句讲食用咸鸭蛋。作者写吃咸鸭蛋“筷子头一扎下去”中的“扎”的动作描绘,“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的声音及颜色的形象描绘,特别“吱”字中得到了活灵活现的表现,使读者感受到那一刻的动感与快感,让读者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⑺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明确:作者觉得首都北京的咸鸭蛋似乎比不上家乡的鸭蛋。好像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家乡的咸鸭蛋才叫咸鸭蛋呢!

  (让学生感受到隐藏在句子中的那股自豪之情)

  ⑻袁子才的那一段话。

  明确:袁子才这个人,其实作者是不喜欢的,而正因为他的“腌蛋”一条却深得作者的心。觉得倍感亲切。可真是有一种爱屋及乌的味道了。

  提问:可否把这一小段话进行转引,而不是把所有的文字都记录下来?

  明确:不行,这样就说明袁枚是原原本本这样写的,显得真实。很具有说服力,似乎作者在告诉我们,不是我这样说,你们看,袁子才也这样认为高邮的咸鸭蛋是最好吃的。

  ⑼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明确:此句运用对比的方式写出了高邮鸭蛋质细而油多的特点。在作者看来,别处的`咸蛋特别地难以入口,其实是因为作者吃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缘故。前面曾提到他处的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

  2、小结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点:

  看来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有时看似平淡的词句同样极有韵味,极有情致。汪曾祺曾经说:“我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一定要结合朗读。或个别读,或齐读,或范读。力求在品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改题目: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也体会到了这高邮的鸭蛋确实好吃,也感觉到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自豪和喜爱之情。那么,我们能否把题目改为《家乡的鸭蛋》?

  明确:不行,因为文章还写了端午的风俗。

  三、快速浏览第1节,明确高邮的端午风俗

  1、说说作者介绍了哪几种风俗?

  2、《端午的鸭蛋》重点应该写的是鸭蛋,可为什么要对端午的风俗介绍的如此详细?

  明确: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习俗的喜爱之情,归根结底,也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说说端午节作者童年的活动

  1、真正写端午的鸭蛋是哪两节文字?

  2、如此美味的鸭蛋着实让作者感受到自豪和喜爱,这些鸭蛋除了好吃以外,还给孩子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作者写了哪些活动?

  (教师范读4、5两节)

  明确: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以讲,读,品为主)

  如:有!──有。(语气上的斩钉截铁)

  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

  ──有的两头圆圆,有的两头尖尖。

  ──有的难看,有的好看。

  (把鸭蛋当作人来写,饶有趣味)

  3、端午的鸭蛋使美味的鸭蛋不仅有食用价值,更有了欣赏价值。它好吃、好看,更是好玩。好像成了孩子们挂在胸前既可玩赏又可以吃的艺术品了。这里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以童趣写出了对童年生活的回忆,更写也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小结

  汪曾祺正是写下这种对传统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文化及以往生活刻骨铭心的记忆。实际上不是作者个人的心态。这是人类普遍的心理。儿时的一切,在成年之后,都会笼罩一层异样的光辉。不管一个人走多远,它都将是引导一个人的方向。童年岁月中富含生活的情趣,日常生活中饱含人生的韵味。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平淡以及诗意,才算真正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汪曾祺从小小的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才是汪曾祺的魅力所在。

  六、作者简介

  七、拓展延伸

  端午,现在已经是一个节日的符号了,远不如国外引进的情人节,圣诞节那样深入人心。其实,人仅仅是端午,许多民俗风情已经从我们的视野里消失了。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现象呢?

  (也可放到课外进行)

  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给出自己的意见:民俗是我们和中国文化联系的血脉,没有继承和积淀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民俗更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八、布置作业

  有人说,汪曾祺不仅是一个美文家,而且还是一个美食家。课后请大家去阅读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再去体会一下汪曾祺平淡而有味的语言风格。

【《端午的鸭蛋》课件】相关文章:

1.端午的鸭蛋教案

2.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3.《端午的鸭蛋》教学方案

4.《端午的鸭蛋》教学反思

5.端午的鸭蛋作文

6.汪曾祺端午的鸭蛋教案

7.《端午的鸭蛋》课文教学设计

8.端午的鸭蛋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