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筝》的精品教案

时间:2021-08-31

  一、教材分析

《风筝》的精品教案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本文传神的动作、心理活动描写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课外查阅、搜集资料的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准确理解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兄弟间的情感

  用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这种情感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

  结合实际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亲情观,学习作者敢于承认错误及严厉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教学步骤:

  (一)布置预习

  1、给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找有关资料:

  ① 1925年左右中外社会状况

  ② 鲁迅其人其作品其思想

  2、查字典,落实生字词的音和义

  3、读课文,了解大意

  (这个环节体现了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具有搜集信息的能力目标:能运用和检索多种工具书,运用多种现代媒体接受和获取信息。)

  (二)情景导入

  在大屏幕上展示课文“放风筝”的插图,同时播放《春之声》圆舞曲。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进行画面的细致描述,内容的大胆揣测。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自然导入。

  (三)整体感知

  师生在舒特曼《小夜曲》悠扬的旋律中,朗读全文,力求读准字音、读对重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产生声情并茂的朗读效果。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合作探究

  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或个别回答,或集体讨论,或分组辩论。教师适时点拨,力求掀起探讨的热潮,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1、“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简单复述

  2、"精神的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你如何看待这种行为?为什么?

  老师帮助学生进行问题分解,步骤如下:

  ① 如果你有弟弟会采取这种方法吗?为什么?

  ② 如果你是弟弟会采取什么行为?为什么?

  ③ 为什么哥哥会这么做?

  ④ 为什么弟弟没有反抗?

  ⑤ 你认为哥哥爱弟弟吗?

  3、你更喜欢课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4、你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有哪些困惑之处?

  (1题意在检验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效果。2题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同时要求学生要能联系所查资料,联系自身实际加以回答,体现新课程目标中的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张扬个性进行表达、交流、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历史唯物观。3题要让学生学习鲁迅知错就改,可贵的自责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体现新课程教学的人文教育观。4题体现新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中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这一点,也是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中的个性化、创造性阅读特征。)

  (五)加深感悟

  让学生自选文中最精彩的部分进行自由诵读,进一步深切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