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时间:2021-08-31

  一、教学目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案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平等和平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后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找一些《论语》中关于“礼”的文章来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