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通过读课文,概述文章主要故事情节。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分析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归纳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2、学习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丑恶本质。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导入新课。
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等方面的好坏都离不开“钱”,由此,人类对“钱”的占有欲也就显而易见,围绕它会引发很多故事。下面我想请一、二位同学就你周边已发生的关于“钱”的故事,到讲台上跟大家说一说。(注意表意清晰,观点明确)
过渡:(简评讲述情况)大家已熟悉了周边的某些人围绕“钱”而发生的或喜或悲的故事。下面让我们走近19世纪的法国,看看莫泊桑笔下的人物故事。
二、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
在世界文坛上,有三位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 、俄国的 、美国的 。
莫泊桑,法国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 ,他的代表作有长篇小说《 》、《 》中篇小说《 》、《 》、《 》。
2、给加点字注音。
别墅( ) 阔绰( ) 撬开( ) 栈桥( ) 褴褛( )
3、解释下列成语的意思。
拮据 褴褛 阔绰
恭维 张皇 端详
十拿九稳 与日俱增 狼狈不堪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请一位同学叙述故事情节。(100字以内)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
(1)要求在每个自然段落前标上相应的序号,同时把课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称呼的词语圈点出来。
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小子、家伙、老流氓、贼、流氓。
(2)学生们分组讨论发言:小说前前后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对于勒不同的称呼?
因为于勒当初花了菲利普夫妇的钱——于勒到美洲赚了钱,不仅愿 意还他们钱,而且还可 以多给他们钱——破产又失去了钱,又可能要回来花他们的钱。
(3)学生讨论:从上面的这些不同的称呼中,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引导小结:恐怖——希望——恐怖、仇恨
(4)学生根据上面的这条感情线索,归纳出本文的情节。(情节的每部分用一个字来概括)
教师引导小结:盼——赞——见——躲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5)层次分析:
第一部分:1—4 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 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 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 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第25到38段,分析人物写法,感知人物形象
1、找出课文中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地方,在课文中做批注。然后我们来概括:
我认识了一个(人物性格特点)的(人物),你瞧,(人物表现),运用了(描写方法)。
示例:我认识了一个自私的菲利普,你瞧,他在船上认出弟弟时“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运用了神态和语言描写。
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对人物进行的描写、烘托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自主或指明回答。
菲利普夫妇: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冷酷无情。
克拉丽斯:精细、刻薄、泼辣。
对于勒的认识:糟蹋钱、自作自受、不知悔改、怀念亲人、令人同情。
对于“我”的认识:是一个涉世未深,比较天真单纯、富有同情心。
2、分析明快个性化的语言
(1)“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揭示了菲利普夫妇附庸风雅的庸俗心理,表现了他想上上流社会的性格特征。
(2)“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菲利普夫妇神态异常,说话语无伦次,生动的描写了他内心的极度恐慌。虚荣、势利、自私的个性跃然纸上。
(3)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势利刻薄泼辣的个性毕露无遗。
(4)”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个称呼强调了我于于勒叔叔的骨肉关系,表现了我的善良、纯真,对穷困潦倒的叔叔的同情,反衬了菲利普夫妇的自私、冷酷。
精读品析
一、本文有几处典型的自然环境描写?分别是什么?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二、辨析研讨,谁是主人公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而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2、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这有什么好处?
作者用这一标题道出了一个孩子的不满,同时,这个标题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
3、小说对于勒却仅有几笔直接描写,多是侧面描写,而对于菲利普夫妇的性格刻画用了很多笔墨。谁是本文主人公呢?
小说集中表现了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骤然变化,从而刻画出他们贪婪、自私、势利的性格特征。小说正是通过刻画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从而揭示全文主题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因此,本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
4、“我”在整篇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角度表示的。在“我”身上,寄托着作家的褒贬、爱憎、喜怒和哀乐。“我”不是主人公,只是以“我”的见闻来展开情节,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或说是线索性的人物。
拓展探究
一、小说在叙事和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
曲折多变情节安排和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1、曲折多变情节安排
2、环环相扣的悬念设置
悬念一:小说开头写我家生活状况,在读者熟悉家庭之后,笔锋一转,引出人物于勒,我们不禁要问:于勒是谁?
悬念二:我回答了于勒是谁后,作者说“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我们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
悬念三:小说描述了于勒年轻时怎样浪荡败家,怎样到美洲发了财,我们不禁要问:于勒回来了吗?
悬念四:小说笔锋一转写菲利普夫妇一家旅游,在船上见到很像于勒的卖牡蛎的老水手。我们不禁要问:这真是于勒吗?
悬念五:但此时作者并没有立刻揭开谜底,而是让菲利普夫妇去打听,直到证实确实是于勒,高潮出现。我们不禁要问:菲利普夫妇一家怎么办?
二、研读课文,归纳主题
1、小说开头菲利普夫妇如此盼望于勒的归来,结局却是千方百计躲开于勒,原因是什么?(结合情节分析)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夫妇只认识金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其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2、通过这个故事,作者揭示了什么主题?教师出示四种主题说。学生分析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虚荣”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势利”说: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的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三、拓展延伸
如果现在又在换乘的船上看到了有位富翁像于勒(或就是于勒),那么菲利普夫妇又会有哪些出色的表现呢?请展开想象,续写故事,注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描写。
开头为:
回来的时候,我们换乘了圣玛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