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和重点: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课时安排:一课时
导读:
这篇文章有比较深的内涵,老师读起来也要经一番回味思索,才能领悟得较深。课前让学生仔细阅读,同时思索以下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文中有答案的,请生务必在文中画出来;有的没有现成答案,请生思索并组织语言来回答。
预习题: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本段引用诗文有何作用?
2。第二段写在家乡度过童年,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作者认为会打上哪些烙印?(在文中画出来,注意“哪些”,不只一点)
3。读三至五段,思考:人们为何要离开家乡?(概括内容)
4。读第四段第五段,思考离乡的人和故乡还有什么关系吗?为什么要写到战争?(思考回答)
5。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这两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题的?(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另:画出生字词,和富于表现力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引入: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家乡人。人,对家乡总有很深的情感,离开了家乡,会有一种乡思乡愁涌起。现在我们有的同学已经离开家乡,来到丹阳求学,这种情感或许已经体会到。
思乡之情,也是人之常情。可是我们平时只知道思乡,可能没有深入的想想,人为什么会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又有什么内涵?思乡之情是应该压制还是应该弘扬呢?思乡情结,值得我们思索,值得我们回味。作家对此往往想得透彻,思考得深入,今天我们一起来研习《乡土情结》这篇文章,一起来体会乡情的内涵。
二、学习目标:
1、体会作者心中“乡土情结”的内涵所在;
2、了解本文大量引用诗文的作用。
3、学习评点的读书方法。
三、导入研习文本:
昨天布置了大家预习,相信大家在昨天的预习之下,自读自悟自加体会,能够或多或少地看到这篇文章的一些妙处。下面大家把预习的活页本拿出来。
过渡:从量上看,大家完成地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质如何?
五、研习文本:
1、第一段写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注意依据)
明确:乡土情结的内涵。(什么叫乡土情结)
那么究竟什么是乡土情结呢?要具体阐述,把要点说出来。
我们平时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称为“乡土之情”,本文为什么称它为“乡土情结”?“情结”意思为“心中的感情纠葛,深藏在心底的感情”本段如何体现?
划出关键词。齐读本段
-----------关键词是“魂牵梦萦“随时随地”,“情不自禁”“永不褪色”等。
说明:本文写的是乡土情结,所以开头先说一下,什么是乡土情结,这是写文章的一般顺序,以后写作可学习。
这段还有一些古诗句,这些诗句有什么作用?(先看对话栏,编者什么看法?)赞成否?你还有对编者评点的不同见解吗?
你能理解这些诗句吗?请几位同学来说说诗句内容。老师辨正,引导。一为思乡情,一为近乡情怯之情,一为他乡遇乡人之情,三个侧面。
1、突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乡土情结,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
2、从三方面写乡情,也充实丰富了文章内容。
3、加强了文采和诗意。
2、,第一段写的是什么是乡土情结,第二段其实是写人为什么会有乡土情结,我们昨天的问题是:
人在童年时期打上了家乡的烙印,会有哪些烙印?画出关键句,概括一下。
① 父母、亲族的爱(或家乡使人懂得了爱)
② 家乡的山水草木(或家乡山水草木给人的印象)
③ 悲欢离合的家史(或祖辈的经历)
④ 邻里乡情(或乡音乡俗)
(此为03年高考题,可让学生明白怎样仔细读书,明了要点。怎样精练概括。有何方法诀窍。)(查找信息,精练概括)
第二段的语言生动有味,请全体同学朗读体会一下。
的确,童年时期,故乡打在身上的烙印确是难以磨灭的,你是否有这样的感受?――生谈
总结过渡:的确,一个人的出生地,不仅给了他自然的生命,而且给了他文化,他之所以成为“这个人”,故乡的文化起决定作用。人一出生,就像一张白纸,是故乡为它涂抹上色彩。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故乡就有什么样的人。正因为这些,人们才对故乡有着刻骨铭心的爱。
3、既然人们这么爱家乡,那又为何要离开家乡?这是读者很容易想到的一个问题,于是作者来回答了。下面我们一起研习课文3-5小节。
作者在第3-5段中所描写的离别家乡的情况有哪几种?
(概括内容)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气息,为追求理想开创事业去闯世界。(追求理想,闯荡世界)
②多数人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为维持最低生活被打发出门。(为了生计,无奈出门)
③灾难不管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战争不管是正义的,非正义的,都免不了流离失所,骨肉分离。(灾难、战争、放逐)
想想现实世界里,人们离乡,是不是这三种情况?从我们现在来看,离家的情况有没有改变?(1、有和父母意见不合离家出走的。2、外面的诱惑。
虽说现在提倡弘扬个性,也常听你们说“有个性,我喜欢”,但这种离家你们觉得提倡不提倡?我想面对这个还需冷静思索,面对十八岁,我们还需和父母多加沟通。//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但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没有金刚钻,哪敢揽瓷器活?所以我们现在还需练就金刚钻的本领。家永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过渡:无论是创世界还是谋生存,浪荡乾坤的结果有哪些?下面我们来看第四小节。
4、迅速浏览第四段:
思考:离家后的各种可能的遭遇有哪些?作者写这些和“乡土情结”有什么关系?
这一部分我们略讲一下。
离乡的人可能有几种情况:失败而归;流连在外;倦于奔竞;归隐田园;衣锦还乡。
因为乡土的梦永远追随他们,且往往在人们远离故乡时表现得更为强烈。失败时受伤的心需要家人的抚慰。得意时需要向家乡人炫耀自己的成就。是否如此?
4、第三种离家原因是灾难、战争、放逐,这和“乡土情结”有何关系?
明确:为战争、放逐离家,使乡情又加上了爱国情怀的内涵,是对乡土情结的超越。
为了国家为了正义而离家,谁可作代表?
--------林则徐。齐读他的诗。明确,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了国家,生死不避,还在乎离开家乡吗?所以,离乡,也因为高崇的情操。下文的孙中山等人也是因国家的原因而离乡的。
这两段在高考现代文阅读的考核中被删除了。似乎可以不写,但充实了文章内涵,使得文章有厚重感,能引起读者更多的思考。
6、读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样的乡土情结是值得赞颂弘扬的?
(画出关键句,并思考回答问题)
----------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慷慨的奉献。
要点抓得很准,本文是为《香港文学》七周年纪念而作的。香港文学,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赞美那些心怀桑梓不忘家乡的海外游子。
思考:第六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03年高考题)
1、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升华了乡土情结的内涵。(我们知道这是例子,为了证明什么?)
2、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乡土情结)
3、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结构)
海外华侨思乡报乡,值得赞赏。但我觉得,并不一定要富豪才能回报家乡回报祖国的,其实,你身无分文,只要有一颗爱家乡爱祖国的心,就是对家乡的回报。他日,你有了能力,也不忘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
下面我们齐读文章最后一节,体会如今具有现代意义的乡情。
六、 作业:
1、常规作业归纳。
2、按常规预习《前方》
并针对第11、12小节选择你最欣赏的一点进行评点。
4、积累字词。(参照有关教案)
给加点字注音
魂牵梦萦(yíng) 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田塍(chéng)
悠邈(miǎo) 崎岖(qí qū) 三匝(zā) 蕞(zuì)尔
铩(shā)羽而归 谪(zhé)居 欷歔(xī xū) 方兴未艾(ài)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讪(shàn) 褪(tuì)色
发轫(rè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缔(dì)造
翘(qiáo)首 杀戮(lù) 谛(dì)听
2.解释下列词语
侘傺:失意的样子。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田塍:田埂。
蕞尔:形容小(多指地区)。
寄人篱下:比喻依靠别人过活。
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
良辰美景:美好的时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苦难。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翘首:抬起头来望。
发轫: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