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时间:2021-08-31

  为打破文言文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局面,我对文言文教学进行尝试性的改革,搞了一个“三步教学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这种新教学法的提出,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同时又做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整体设计,宏观上是分为三步走,具体方法分为“四训”“四式”“两变”。现分述如下。

  第一步:熟读成诵,化“文”为“白”。

  为了实现文言文教学的现代化,我首先把文言文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改为以学生的基本训练为主,实施四种基本训练,以达成三步法第一步的目标。以训练为主,并不是教师不要讲。鉴于学生现状,学习文言文之初不但要讲,而且必须纤屑不余,发挥净尽。只不过讲的目的是为了助读。引导学生入门是个关键,起初的第一步,进度必须放慢,务必把作品中的字词句讲实讲透,务必高质量的完成四种基本训练。第一步的慢正好产生了第二步、第三步异乎寻常的快。我在熟读成诵阶段共讲了8篇课文,却用去了统一进度规定的二倍的课时。但是,到第二阶段却翻了个个儿,到第三阶段则又成倍甚至几倍地加快了,曾经出现了一堂课学完3篇文言文的局面。

  四种训练的第一项是语感训练。

  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我在语感训练中注意培养学生揣摩语言的兴趣,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要求学生在默读中意会文意,在朗读中形成敏锐的语感。为此,我先做示范诵读,先用自己的感染力影响陶冶学生。我要求学生多读、熟读、烂读。由熟读而成诵,由烂读而化古。

  语感训练就好比是催化剂,使读的过程成为一个化古的过程,成为一个把古文读成白话的过程。熟读成诵,其意自明。过时候,学生口中的古文也就像白话一样的明白了。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熟读成诵10篇左右的古文可以培养出敏锐的文言语感,可以积累起大量的语言材料。这对于掌握文言文的语言规律大有益处。

  第二项训练是基础知识训练。

  这一训练的重点是正音、辨形、释义、析句等基础知识的巩固。学懂了,还不见得能掌握,要打好基础就得练。练习应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应保证学生在正常的时间内完成。这就需要精心设计,要给学生一碗精粉水饺,而不是一筐玉米面窝头吃。练习应该是精要的、有趣的,其形式则是活泼多变的。

  第三项训练是基本技能的训练。

  这一训练包括两种能力的培养,一种是查阅文言工具书的能力,一种是总结积累的能力。我的学生,每人必备文言工具书,而且不只一本,像《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文言虚词》等。工具书是储存信息的,我们需要的只是检索,四五十个人一起动手,既紧张,又有效率。我从学生接触文言文之初,就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养成课后总结、逐渐积累的习惯,每堂课上,学生都要记下一些卡片,课后再分门别类地总结备忘。比如分为文言实词活用、文言虚词、通假字、文言句式、文体特点、文史知识等。通过以上两种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养成严谨的治学精神,为后来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项训练是记忆训练。

  这项训练强调的是理解记忆。我的做法是变学生生吞活剥的接受语言为融汇贯通地吸收语言。我把记忆的过程设计成一项完整的工程。教师拆讲了的每一个字、词、句,犹如给了学生砖、瓦、沙、石,要让学生在理解记忆中建起一幢属于自己的高楼。理解记忆的'过程首先是一个消化知识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加深对原句的理解,而且可以理解少数难懂的字词,甚至还是一个意会文意的过程。比如一首古诗,它的文意不是教师所能讲述尽的,只有在诵读中领会、想象,才能丰富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古文是读懂的,不是讲懂的。记忆训练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在诵读中理解地记,记就变得容易。在第一阶段积累起大量的文言词汇,就为后两步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提高记忆的效率,我还根据自己的体会介绍了中外有关记忆研究的成果,供学生做出最佳记忆法的选择。知识的价值全在于运用,而不在于储存。记忆练习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第二步:解难释疑,浅易自通。

  在这一阶段里,我运用四种方式进行教学,以达到既定的导读目的,即所谓“四式”。这四种方式是区别不同教材和不同学段而分别采取的。有时结合运用,有时一种方式贯穿始终。

  1、答辩式

  我借用了答记者问的形式来组织教学。教师往讲台上一站:“请问吧,各位。”由学生提出问题,让教师答辩,这种方式极大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人人动脑,个个用力,学生思维的机器转动起来了,有的甚至还想提个能难住老师的问题。答辩式既可省教时,又可在答辩中给予有强度的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须知,你是在人家口渴难耐之时,送来一碗水呀。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集中全力质疑问难,学习效率明显提高。答辩式适用于“三步法”第二步之初。

  2、激疑式

  亚里斯多德说过:“思维自问题和惊奇开始。”过去学生往往习惯于凡出自教师之口的,即为标准答案;凡上了书的,即为真理。盲从必然束缚求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无疑”,就要激凝。要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就要设疑置难。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地是问号。”这个问号就是揭示矛盾,启迪思维。所以,我们应当如实地把学生看作是主动学习的有血有肉的有思想有智力的人,应当在激疑中发展他们的思维力。

  3、争鸣式

  英国哲学家培根指出:“讨论犹如砺石,思想好比锋刃,两相砥砺将使思想锐利。”我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争鸣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大有裨益。“激疑式”是教师提出问题,“争鸣式”则要求学生发现问题。这是向形成自学能力过渡,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这个阶段提出的往往是较为复杂的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的任务则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深入的钻研,以不断提高质疑的质量;鼓励学生争相发议,各抒己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择取正确答案。“争鸣式”不仅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而且促进了自学能力的形成,许多疑难问题就是在争鸣中辩明的。

  4、类比式

  如果仅仅把文言文讲成古汉语课,那是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的。因为读懂一篇文言文往往涉及“文”“史”“哲”多方面的知识,只排除文字障碍,解决翻译问题,学生还不能真正理解文章的精髓,更不知该怎样批判继承古代文学遗产。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类比法实施教学。具体做法是先分解后类比。比如,在讲完《氓》和《涉江》之后,我引导学生对比,同是先秦诗歌,《氓》的风格是淳朴优美,《涉江》则是朗丽深幽,由此可以看出在类比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揣摩作品立意布局谋篇的方法,从单篇课文的理解逐步上升到读写一般规律的认识。

  第三步:自通古文,形成能力。

  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自学古文能力。到了“三步法”的最后阶段,我实行了两个带根本性的转变,即变“导学”为“自学”,变“老师讲”为“学生讲”。

  1、变“导学”为“自学”

  实行这个转变要分两步进行,首先是有具体要求的自学,即在自学前,教师提出“自学目的(包括文道两个方面)”“自学练习”“自学总结”三项要求。这样学过一段之后,再放手让学生独立自学。重担压在学生身上,迫使学生必须动脑筋思考问题,去翻工具书,去查有关资料,去钻研学问。当学生终于依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新知识时,他们从内心产生了一种胜任感,进一步激发起自学的热情。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巡视课堂,指点、解惑。

  2、变“老师讲”为“学生讲”

  我们当教师的大凡都有这样的体会:自己讲一篇文章比自己学一篇文章所得要多。我们的学生也是这样,让他讲一篇与让他学一遍不一样。学生试讲之初,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师必须反复审阅学生的备课教案,修订后还要讲给教师听,过关后才能上讲台。试讲最好讲一个片断或一个段落,要人人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的机会。对学生没讲清讲透的地方,教师要加以点拨。这种课上试讲很受同学们欢迎,听者精神专注,讲者全力以赴。台上台下常常展开讨论,学生思维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文言文三步教学法】相关文章:

1.关于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2.浅谈设问、探究、答疑三步教学法论文

3.关于文言文教学三步法

4.文言文学习三步走

5.学习文言文的三步走方法

6.初中文言文的三步走学习法

7.关于文言文学习三步骤

8.浅析串讲文言文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