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庄《西塞山下作》全诗赏析

时间:2021-08-31

  西塞山下作

  韦庄

  西塞山前水似蓝,乱云如絮满澄潭。

  孤峰渐映湓城北,片月斜生梦泽南。

  爨动晓烟烹紫蕨,露和香蒂摘黄柑。

  他年却棹扁舟去,终傍芦花结一庵。

  赏析

  韦庄(836—910)唐末五代诗人、词人。

  这首诗约为韦庄舟行长江经过西塞山下时所写,时间是公元890年,作者五十五岁时。夏承焘《韦庄年谱》以为诗人“秋间在鄂,旋至巫峡,冬乃回赣。”依据诗意,似作者此行是顺江而下,从武汉向九江前行,时间约在秋冬之际。

韦庄《西塞山下作》全诗赏析

  西塞山,因为三国时是东吴的江防边塞,故历代诗人多有题咏,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即是千古盛传的名作。诗人行至西塞山下,前望江水,仰观阙塞,历史往事和前贤佳句勾起丰富的联想。但是,诗人并没有步趋古人,借西塞山势发盛衰荣辱的感叹。在艺术处理上,前二联开门见山,直写所见,暗示行踪旅迹;后二联称美西塞山的环境与物产,以他年卜居其地之意作结,流露出许多轻快与倾慕,绝无盛衰存亡的议论感喟,读来清隽可喜。首联两句,一写水,一写山。“水似蓝”,表明其地水深莫测,江右西塞山势的峻峭,以及山间葱茏草色的映衬,使得江水的颜色蔚蓝。此句虽写水,而山亦映带其中。次句写山势险峻,用“乱云如絮”描绘,云层如轻漂的花絮,在山间起伏缠绕,非山势高峻难得有此景象。这起伏的乱云弥漫江上,缠绕山间,使山势与水面通过乱云的衔接,而产生一种奇妙的效果。故此句虽落笔在山,而水亦映带其中。试想,置身于蔚蓝平静的江面与陡峭如削的山势比照之下,加以缈茫起伏的云絮飘飘,这个环境给诗人的感受,一定是对比强烈又结合奇妙的一种艺术境界。第二联一瞻前程,湓城北的庐山依稀可见,渐见影像;一顾来路,云梦之南的天际,片月斜挂,渐远渐斜。“渐映”恰当地呈现出当时舟行的渐见过程,“斜生”也巧妙地点出时间的推移、位差的变化。第三联由前幅的实景勾勒转入虚笔飞动,与前面身临奇妙环境的感受作呼应,为末尾所发归焉之志作铺垫。蕨本多年生植物,嫩时茎叶可食,其色紫,故名紫蕨,采食的时间在仲春时节。柑成熟时色黄,采摘期在秋冬之际。仲春所烹食的紫蕨与秋冬之际摘柑不可同日而语;烹蕨的晓烟和带露的黄柑亦与诗人黄昏舟行的时间相背。在此诗人通过适当的联想,把此地异时生长成熟的植物作艺术的归纳,把西塞山一带的优美图画描绘得更富有艺术魅力和生活情趣。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以“故垒萧萧芦荻秋”终结,尽管充满对“四海为家日”的欣慰和六朝衰亡的感喟,读来总有几分凄凉萧瑟。韦庄对西塞山的一景一物,却洋溢出深切的爱恋,他无意于为芦荻秋风伤叹,而把芦花视为宁静恬适生活的伴侣,期望着有朝一日独棹扁舟而来,依傍芦荻结庵而居,领略西塞山的优美山水景物,观“他年”、“终傍”之辞,其志可知。

  就全诗看,尽管前两联以暗示行迹的方式对西塞山的奇特地势环境作了描写,但若无第三联以羡慕的心情对此地烹紫蕨、摘黄柑的虚笔赞美,不仅诗的尾联难以引出,并且全诗亦显得平泛平淡,难以因巧见意。第三联的安排,不仅为全诗的画面增添了生气与活力,而且由实入虚而归为遣志发情,更显得自然巧妙。至于作者在遣词造语上的细微精炼,在达意的准确和追求七律诗成熟的技巧上,造诣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