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人观察力非常强悍,描景划物的诗词佳句层出不穷,有没有一首诗,或者一首词可以成为春夏秋冬四季的代表作呢?下面是瑞文小编收集整理的写春夏秋冬的诗句,欢迎阅读参考~
一、春天。
1.杜甫的爷爷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译文: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晴朗的阳光下绿萍颜色转深。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这首诗可谓初唐时期完成近体诗体式定格的奠基之作,具有开源辟流的意义。
2.李清照的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译文:庭院很深很深,不知有多少层深,云雾缭绕的楼阁门窗经常关闭。骋目四望,只见柳梢返青和梅枝吐蕊的景象越来越分明了。在古秣陵城的周围,树木渐绿,宣告春已归来,但我却无家可归,看来要老死建康城了。忆往昔多少回吟赏风月,饮酒作诗,那是多么幸福啊,而如今却人已老去,什么事也做不成了!还有谁会怜悯你的憔悴与衰败?元宵试灯也好,踏雪赏景也好,都没有这份心情了。
美女的伤春之作,就是这么美丽!
二、夏天
1.辛弃疾的西江月。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不翻译,辛弃疾一出手就是经典!哪怕是写田园农家生活。
2.宋代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如此悠闲,让人心驰神往!
三、秋天
1.元代唐珙的题龙阳县青草湖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译文:秋风劲吹,洞庭湖水似乎衰老了许多,一夜愁思,湘君也应多了白发。醉后忘却了水中的星辰只是倒影,清朗的梦中,我卧在天河上。
这是好玩的国学最喜欢的一首诗,写秋天写的出人意表!
2.唐代刘禹锡的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都会感到悲凉寂寥,我却认为秋天要胜过春天。万里晴空,一只鹤凌云飞起,就引发我的诗兴到了蓝天上了。
自古文人多悲秋,但刘禹锡却写出了秋天积极进取的大境界!
四、冬天
1.唐代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不解释,绝对一种孤独的大境界!
2.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自称是五言长城,从这首诗来看,基本上吹牛的成分不大
春景的入选诗词:
宋代:苏轼 《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入选说明:
疏落的翠竹,摇曳的桃花,红绿掩映相衬,春意撩人;浮冰消融,春水荡漾,调皮的鸭子嬉戏于潋滟的水中,生机盎然;河岸上丛生的蒌蒿,嫩短的芦芽,一派欣欣向荣,连水中的河豚也被美景吸引,跃跃欲试。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我们眼中,早春美不美?苏轼笔下,此刻已入画!
夏日的入选诗词:
宋代:欧阳修《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
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
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精双枕,傍有堕钗横。
入选说明:
柳荫、惊雷、池塘、雨滴、绿荷、小楼、彩虹、月华,光这些景物就让人眼花缭乱了,雷声后,雨打荷叶声声清晰,更显午后宁静,一个“碎”字尽得这幅夏日雨景图的风流;下一片,却让飞燕把我们的视线带入小楼绣阁,玉钩、帷帘、凉簟、双枕、堕钗,把女主闺阁描写的静谧精美,清雅而自然。
这首词“所写是夏景,傍晚阵雨旋睛,一时之情状,画所难到,得未曾有……”
秋季的入选诗词:
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入选说明:
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这一首小令所呈现的夕照山林的景致,都是成功的。景实而不离,情真合无垠。语言精锤细炼,五句二十八字,不说秋,却言尽秋景的悲凉凄怆。
冬季的入选诗词:
魏晋:曹操《冬十月》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入选说明:
北风刮不停,严霜厚而密,鹍鸡晨鸣,大雁南飞,猛禽已经藏身匿迹,熊罴也入洞安眠,严寒中一切都显得那么寂静安宁;田里农活已经结束,农具闲置在那里,收获的庄稼堆满谷仓,客栈旅店正在整理布置,以供来往的客商住宿歇脚,勾画出一派安定、繁荣、乐业的美景!曹操的诗词好读,意思易懂,诗人的理想与抱负寓意其中,历史上的曹操和他的诗词还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不要被《三国演义》里的描写对曹操心存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