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两首》教学后记

时间:2021-08-31

  推荐今天教学《儿童诗两首》,诗歌教学一直是我的软肋,总觉得很难将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很难找到阅读教学课上的那份酣畅淋漓,常常是我自己在唱独角戏,学生一脸茫然地看着我拙劣的表演。今天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状况,很担心。

  课前认真读了诗歌,觉得很有趣,高洪波老师的《我想》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语言优美明快,孩子气十足,动词用得很准确。而张继楼的《儿童的水墨画》则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诗里洋溢着儿童生活的快乐,读着它,孩子嘴边的笑意,阵阵欢乐的歌声,仿佛就在眼前闪烁,就在耳边充盈。诗歌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极具形象感。

  这样的诗歌内容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容易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美好的记忆,更容易产生情感的共鸣,也更容易出让我找到几乎消失殆尽的自信,重新找到在讲台上激昂文字的快感和课堂里指点江山的潇洒吧!

  上课玲响了,带着满心的自信走进了教室,孩子们还好,两天的休整让他们个个精神抖擞,如花的小脸写满动人的笑靥。今天的课堂应该有很多无法预约的精彩,我不禁这样想。

  在简短的导入新课、自由练读后,我安排了男女生、师生间的赛读环节。想象中的火爆场面没有出现,许是年级高了,许是手段过于程式化,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并不高,稀稀拉拉的几只小手也让我的热情骤降,草草结束了这个环节之后,后面的教学效果似乎就此注定了。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还是稀稀拉拉的几只手。)

  “怎么了?没有什么话要说?那再给你们两分钟。”(两分钟后,举手的同学还是不多。)为了完成后面的教学任务,已经不能再等了。请了两个同学发言,两位的感受大同小异:“我感受到了儿童的想象里很丰富。”“我感受到了儿童的想象很天真。”

  两位发言后再无举手,冷场的课堂也让我的热情降至冰点。“没有了吗?诗歌的语言呢?诗歌的最后一段呢?你们有没有类似的想法?”孩子们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哦,老师觉得……”此时的课堂又成了我的一言堂,滔滔不绝的我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一股脑地全说了出来,至于学生的感受似乎已经很难顾上了……

  “都说儿童的世界就是想象的世界。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奇妙的想法呢?请你也以《我想》为题试着写一节小诗。”这也是我课前颇为得意的设计,满心以为有了前面的阅读感悟做铺垫,孩子们的笔下会盛开出更多的智慧的花朵。然而,孩子们的思路似乎总是打不开,老师围绕高洪波诗歌的体例进行模仿,期待中的精彩还是没有出现,苍白无力的语言哪里还有儿童的率真与灵性?

  下课了,我逃也似的跑出教室,回到办公桌前久久无语……

  也许是我高估了学生的理解水平,也许是自己对诗歌教学的精髓直到现在还没有搞明白,如果预设得再充分些,教学机智再灵活些,这种状况也许会得到改变。比如在学生说到“儿童的想象很天真,很丰富”时,不忘追问一句“从哪儿读出来?”,再相机指导一下“请带着你的想象把这份天真表达出来。”学生参与的热情会高涨些吧!比如在学生思路打不开,能够多一点耐心,让他们带着“你觉得这首诗作者的想法美在哪?”再次走进诗歌,充分找一找“美”之所在,学生的感悟就会更深入一点了吧!比如在学生写之前,给他们一点回忆的时空,找几个孩子谈谈自己的想法,打开他们的思路,他们所写的内容就会闪烁着智慧与灵性了吧!比如……太多的比如让我不禁头涔涔了,这些可都是备课的时候就该想到的呀!

  精心预设才能成就课堂的精彩!

  唉,失败的课;哦,失败的课!